理学 >>> 天文学 >>> 太阳与太阳系 >>> 太阳物理学 太阳系物理学 太阳系形成与演化 行星物理学 行星际物理学 陨星学 太阳与太阳系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太阳与太阳系相关记录413条 . 查询时间(3.57 秒)
对于大多数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来说,太阳系和类星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但是一项由北京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工作表明,太阳系内尘埃粒子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类星体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生长。这项研究成果不久前发表在天文核心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随即得到了《自然》杂志子刊《Nature Astronomy》“研究亮点”栏目(Research Highlig...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单立灿与合作者,通过对MAVEN火星探测器的数据分析,发现了由快磁声波(一种磁流体力学波)发展为周期性等离子体激波的关键过程:当正弦型快磁声波被高速太阳风带到靠近火星时,更多的相反方向的离子将能量传输给波动,导致波幅增长和波形变陡;持续地注入能量,最终导致形成周期性激波(图1-图2)。对快磁声波特征的分析结果显示这种波动是由火星逃逸层中...
太阳系形成于大约45亿年前。无数“碎片”一样绕太阳系中心轨道运行的小行星,是太阳系早期形成过程的见证者。它们中的大部分是碳含量丰富的C型小行星。在这几十亿年间,C型小行星几乎没什么变化,如同“时间胶囊”一般将古老时期的物质保存了起来。日本“隼鸟二号”(Hayabusa2)探测器的目标“龙宫”(Ryugu)便是其中一颗。近日,“隼鸟二号”传回的红外图像数据已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显现出“龙宫”几乎完...
2020年国际顶尖天文学杂志《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关于太阳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研究清晰地观测到太阳表面一个小暗条被不对称磁重联切断并爆发的完整过程。
太阳爆发活动与空间灾害性天气密切相关,暗条就是其中之一。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的研究人员清晰地观测到由不对称磁重联导致的一个小暗条被切断并爆发。太阳暗条悬浮在高温、稀薄的太阳日冕大气中,由相对低温、高密度的等离子体和相应支撑的磁场结构组成,暗条研究一直是太阳物理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磁重联是由两组方向相反的磁力线相互靠近并重新连接从而形成新磁力线的物理过程,磁重联是太阳上一个基本...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何飞、尧中华、研究员魏勇,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究员张效信,北京大学教授濮祖荫、宗秋刚,山东大学教授史全岐等结合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风云三号卫星广角极光成像仪极光图像、国际卫星遥感和就位探测数据、以及地磁台站数据(涉及9颗不同轨道卫星和2个地磁台站系统),首次发现了PSW证据,证明了极光边界波动(命名为“锯齿极光(Sawtooth Aur...
天王星和海王星(Uranus、Neptune,下文简称U/N)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远的两颗行星。它们距日心平均距离分别为19.2 AU和30 AU(1AU=日地距离,约1.5亿公里)。由于距离远,观测少,多年来,人们对它们知之甚少。直到在1986和1989年,旅行者2号探测器分别访问了U/N,才慢慢揭开这两颗行星的神秘面纱。人们发现这两颗行星的许多特性都非常相似,并且都具有异常的非偶极子磁...
近日,爱思唯尔(Elsevier)正式发布了2019年中国高被引学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单。在本统计年度内,中国大陆共有242个高校/科研机构的2163位学者入选,我校有3位教授上榜。
等离子体激波是天体物理中重要的物理现象,广泛存在于星际、行星际、行星及彗星环境中,它常被用来解释高能宇宙射线和太阳耀斑的高能粒子加速问题。然而,等离子体激波是如何在浩瀚的宇宙中形成的,仍然是天体物理学中最大的谜团之一。目前普遍接受的理论是,等离子体激波是由低频、小振幅、正弦等离子体波动经过波形变陡过程而演化来的。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的单立灿副研究员与合作者,通过对MA...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团组闫晓理研究员等人,对太阳活动区NOAA 12740中的暗条爆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2017年10月,一颗雪茄状的不明天体冲入太阳系,作为当时已知的第一颗经过太阳系的星际天体,被大家亲切的称呼为Oumuamua(夏威夷语,侦察兵或信使的意思)。 这个来自星际空间的外来访客,因奇异的形状和运行轨迹,甚至曾一度使一些严肃的科学家也认为它可能是外星人的探测器。但近日,研究人员在《自然—天文学》的报道,给出了一个相对上述猜测较为平凡的解释——Oumuamua有可能是一个行星天体的碎片。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太阳活动及CME理论研究”团组成员梅志星博士及其合作者,通过三维磁流体动力学(MHD)数值实验研究了太阳爆发过程中产生的全日面远紫外(EUV)波段日冕扰动,为EUV波段日冕扰动提供了更全面的理论解释。该研究成果发表近期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报》(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
太阳日冕的温度高达百万度,远远高于光球层大约6000度的温度。研究日冕如何被加热到如此高的温度是一个理解恒星大气的关键问题。日冕中阿尔芬波的耗散可能是日冕加热所需的能量来源,但是否有足够能量的阿尔芬波在日冕中产生,仍然是具有争议的问题。云南天文台毕以等人的一项研究认为,日珥中匀速下落的等离子体团在日冕中激发的阿尔芬波可能对太阳宁静区日冕加热有贡献。近日这项研究发表于The Astrophysica...
国际小行星预警网和国际小行星中心近日又发布一颗由该台近地天体望远镜率先观测到的近地小行星:2020 FL2。这颗小行星于北京时间3月23日凌晨4时38分24秒飞掠地球,与地球的最近距离约14.4万公里。这是2月下旬以来,我国发现的第三颗近地小行星。最新发现的这颗小行星2020 FL2直径约20米,绝对星等26.3等。观测计算表明,其轨道半长径为1.32天文单位(约合1.98亿公里),偏心率0.61...
2020年3月19日,国际小行星中心(MPC)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新发现的一颗刚刚飞掠地球的近地小行星2020 FD2。根据观测确定的轨道推算,该小行星于北京时间3月15日凌晨4时17分51秒飞掠地球,与地球的距离约为32.8万公里。 2020年3月17日晚,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在六分仪座方向观测到一颗视星等为20.2等的暗弱移动天体,视运动速度为0.888度/天,为典型的快速移动天...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