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空间物理学 >>> 电离层物理学 高层大气物理学 磁层物理学 空间物理探测 空间环境学 空间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要闻 空间物理学相关记录330条 . 查询时间(2.598 秒)
2021年6月7日,国家航天局发布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任务着陆区域高分影像图。图像中天问一号着陆平台、祝融号火星车及周边区域情况清晰可见。
实验室一期就建在锦屏山隧道中部。空间并不大,只有4000立方米,但填补了我国没有深地实验室的空白。经测定,锦屏地下实验室内的宇宙射线通量可以降到地面水平的千万分之一到亿分之一,是目前国际上宇宙射线通量最低的地下实验室,也是全球岩石覆盖厚度最深的地下实验室。
2021年5月24日,《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邀请本刊副主编、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负责人、该所副所长魏勇研究员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作学术报告。魏勇研究员以题为《从地球物理到行星物理:现状与未来》的报告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行星科学的发展及行星科学研究与地球科学研究的融合。他说,随着类地行星探测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上针对行星科学的研究已日渐成熟,仅仅关注地球本身已经远远不...
近期,斯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综合性期刊《科学报告》根据论文下载量遴选出了2020年度Top 100 论文,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科研人员发表的《Enhanced Kinetic Impactor for Deflecting Large Potentially Hazardous Asteroids via Maneuvering Space Rocks》在800多篇物理领域的相关论文中位...
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天问一号首席科学家、我所潘永信院士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了探测器火星着陆情况。
太阳爆发(也称太阳风暴),是空间灾害性天气的扰动源,对航空航天、通讯导航等高科技活动带来潜在的影响。太阳爆发分为两种,一种是成功的爆发,即同时引发了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另一种是失败的爆发,即仅发生太阳耀斑,但没有日冕物质抛射。两者对空间天气的影响是不同的。为何有时候太阳爆发是失败的?这个问题仍处于争议中。
日球层空间中,超声速太阳风与星体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空间物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过去60多年的太空探索中,人类已经发射了多颗深空探测器对太阳系中的行星进行探测,掌握了大量关于行星磁场与太阳风相互作用过程的观测资料,对“行星磁层”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主任吴季研究员撰写了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 Brief History We’ve Experienced 一文,并刊发在 Journal of Space Weather and Space Climate 期刊上。文章回顾了双星计划(DSP)、中俄空间天气联合研究中心、萤火一号(Yinghuo-1)和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吴忠庆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合作,发现下地幔最大的低速异常体——位于非洲和太平洋板块底下的大型低剪切波速省(LLSVPs),可能起源于地球早期岩浆海演化,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国际综合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海洋学院管玉平教授联合有关专家研究认为全球变暖可以影响一年四季的节奏。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快报》)。研究人员利用1952年至2011年观测的逐日气象数据,计算了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四季长度和开始时间的变化。将夏天的开始时间定义为气温达到最...
电离层偶发E层(Sporadic E layer,简称Es层),存在于地面上方90-130 km以内的空间区域,其层内电子密度高,会使经过它的无线电波产生反射、散射或折射,实现远距离高频或甚高频通信,强的Es结构常伴随有各种尺度的电离层E区不规则体,可引起无线电信号闪烁、卫星信号失锁、测距误差等,进而对通信、导航和雷达探测等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对Es的时空演变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电离层研...
近日,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建设团队之一——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张清和教授以其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王赤院士团队合作,首次在北极上空发现了类似台风的“太空台风”,这一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并被《Nature》选为研究亮点。研究团队发现 “太空台风”源于太阳风-磁层耦合作用。在长时间极端地磁平静和行...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李田军研究员, 北京工业大学理学部国际教师Nick Houston博士,以及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Aagaman Bhusal 同学创新性提出了利用SNO 实验结果开展轻型暗物质或长寿命粒子的探测研究,并首先于太阳轴子探测研究中取得进展。太阳轴子产生于质子-质子的二级聚变(Fusion)过程, 即质子-质子湮灭产生氘核、正电子和电子中微子,或者质子、质子和电子共...
最近,我院微纳米工程实验室在利用涡旋光检测结构手性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发现光子轨道角动量可以高效地探测结构的光学手性信号。该成果以“Gigantic vortical differential scattering as a monochromatic probe for multiscale chiral structures”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PNAS [118, e2020055118...
2021年2月9日,自然资源部深地科学与探测技术实验室在北京成立。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凌月明,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钟自然出席成立大会并为实验室揭牌。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