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构造地质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构造地质学相关记录108条 . 查询时间(2.831 秒)
近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新生代环境团队方小敏研究员等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成善院士、兰州大学等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大学,精确测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伦坡拉盆地约4100万至2150万年期间的新生代地层年代序列,修正了该区域古高度年代为4000万年前小于2300米,2600~2100万年前才可能达到3500~4500米。而此前,国际学界认为约4000万年前该区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现代高度。相关...
近日,2020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在重庆举行。我所碰撞隆升及影响团队裴顺平研究员获得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创新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裴顺平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地壳和上地幔结构层析成像研究,注重成像方法研究与实际科学问题相结合。在4D成像技术,联合各向异性成像技术,衰减成像技术及其在青藏高原及周边深部结构探测的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性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构造与模拟”研究团队李付成助理研究员和孙珍研究员等,在南海大陆边缘破裂方式及控制因素上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10月6日发表于《构造学》。
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陈伊翔特任教授研究组,通过深入研究苏鲁造山带仰口地区出露的花岗质岩脉,揭示出俯冲带深部熔体的地球化学组成。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地球化学领域权威学术期刊《地球与宇宙化学》上。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Jacopo Dal Corso和布里斯托尔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Mike Benton 领导的中欧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综合性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发表了卡尼期洪泛事件的综述论文。该文章从研究历史、年代学、沉积学、古生物学、古环境及古气候等角度全面总结了卡尼期洪泛事件,同时指出这次事件认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潜在方向...
近日,郑洪波教授团队在地质学学科代表性期刊GEOLOGY发表论文,阐述长江第一湾的形成与长江的演化历史,这是该团队继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国家科学评论(NSR)和《中国科学》上发表有关长江演化的系列成果的又一力作。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格拉丹东雪山姜根迪如冰川(图1),在上海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雄踞亚洲第一,排名世界第三,千回百转,一路浩荡,成为中华民族的“龙脉”。长...
近日,资源学院、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平宏伟教授在稠油成因机制以及页岩油源内运聚方面取得新进展,该成果以《超压释放:稠油形成新机制的流体包裹体证据》为题,发表在国际地学领域顶级期刊《地质学》上,平宏伟教授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近日,资源学院、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平宏伟教授在稠油成因机制以及页岩油源内运聚方面取得新进展,该成果以《超压释放:稠油形成新机制的流体包裹体证据》为题,发表...
2020年7月17日出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登了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唐春安教授(第一作者)及其国际合作团队的研究新成果,题为“Breaking Earth’s shell into a global plate network”。大家熟知的板块构造学说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该学说认为全球的岩石圈主要分为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地球上形态各异的地形地貌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化而形成的。那么,哪些地质过程在山脉地貌形成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呢?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汪进博士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论文发现大地震在山脉地形地貌演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山脉地貌是山体抬升和侵蚀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构造事件(如地震)能够造成山体的抬升变高,而地表侵蚀作用则是把山区的物质带出流域内,从而降低山体的地形。活动造山带的侵蚀作...
印度大陆俯冲(subduction)或底冲(underthrusting)是解释印度与亚洲碰撞以来青藏高原新生代地壳变形、岩浆活动和隆升强有力的构造模式。在喜马拉雅地区,地震成像揭示了包括中下地壳的印度大陆板块向青藏高原之下的底冲构造(Nábelek et al., 2009)。在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带两侧,存在东西两个构造结的独特构造。在喜马拉雅西构造结,对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的地震学研究显示:包...
在我所丁林院士主持的基金委重大项目“喜马拉雅山构造结碰撞变形过程”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缅甸地球科学学会合作,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何玉梅研究员率队,在缅甸中部布设了该国第一个大尺度的密集地震观测台阵(图1),开展深部结构探测研究。基于高质量的台阵地震数据,采用P波接收函数共转换点成像(CCP)分析,首次寻找到了包...
11月27日,著名构造地质学家丁林院士应邀在国际教育学院报告厅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喜马拉雅山的崛起及其资源环境影响》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周涛发主持,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师生代表200余人聆听了报告。丁林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希望合工大本科生报考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生。随后,丁林院士介绍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根据古生物推算的古高度、地...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地空学院蔡建超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地学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上发表了储层岩石复杂微观结构定量表征及渗透率建模领域的研究成果:“Fractal dimension, lacunarity and succolarity analyses on CT images of reservoir rocks for permeability prediction”。该文...
探讨高镁火山岩形成机制及其与斑岩成矿相关岩浆作用之间的成因联系,可为揭示斑岩矿床深部源区特征、岩浆演化及动力学背景提供新的思路。北方造山带东部自早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古太平洋三大构造体制的复合造山及成矿作用,但不同构造体制间复合叠加的表现形式、时空关系、构造体制的转换时限及其与成矿作用间的耦合关系尚不明确。基于这一科学问题,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北方东部复合造山成矿系统深...
近日,我校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构造-成藏”团队在著名学术期刊《美国地质学会会刊》(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发表最新科研成果《基于野外勘察的断裂带结构:以柴达木盆地冷湖褶皱冲断带为例》(Field-based investigation of fault architecture: A case study from the Lenghu fol...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