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物理学 >>> 生物信息论与生物控制论 生物力学 理论生物物理学 生物声学与声生物物理学 生物光学与光生物物理学 生物电磁学 生物能理学 低温生物物理学 分子生物物理学 空间生物物理学 仿生学 系统生物物理学 生物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物物理学相关记录675条 . 查询时间(2.517 秒)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采用微纳加工技术,制备了类蚊口器仿生柔性神经探针。该探针能够穿透硬脑膜实现多脑区微创植入,可感知植入过程中颅内血管的存在并提供损伤预警,可实现大脑神经信号的术后即时采集和长期稳定跟踪。相关研究成果以A mosquito mouthpart-like bionic neural probe为题,发表在《微系统与纳米工程》(Microsy...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国辉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刘默芳团队、上海科技大学教授刘如娟团队等合作,揭示了piRNA长度调控机制,并发现其调控异常会导致男性不育。相关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上,并被选为封面文章和研究亮点。
2023年7月13日,上海微系统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采用微纳加工技术制备了一种类蚊口器仿生柔性神经探针,能够穿透硬脑膜实现多脑区微创植入,可感知植入过程中颅内血管的存在并提供损伤预警,并可实现大脑神经信号的术后即时采集和长期稳定跟踪。相关研究成果以“A mosquito mouthpart-like bionic neural probe”为题于2023年7月12日发表在学术期刊Microsy...
液-液相分离形成的凝聚液滴因类细胞质的内部环境、选择性富集分子的性质和动态的组装能力,被广泛用作人工细胞(器)进行研究。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中广泛存在的无膜细胞器是液-液相分离形成的凝聚液滴。它的形成以及解体与细胞中的多种信号传导、代谢过程相关。然而,这些凝聚液滴易于融合,会导致结构稳定性较低,因而限制了其结构高级次化和功能复杂化。
仿生肌肉纤维在外界刺激下能够产生类生物肌肉的收缩运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驱动器,有望推动仿生软体机器人、智能变翼飞行器、可穿戴及可植入医疗技术等方向的创新发展。螺旋仿生肌肉纤维凭借其独特的驱动放大结构可以输出优异的驱动性能。但在收缩前需要对螺旋仿生肌肉纤维施加张力将纤维相邻的螺环分开为其收缩提供空间,而且其回复过程也需要相同的应力将纤维拉回原长,这导致在一个驱动循环过程中螺旋仿生肌肉纤维的净做功为零。
脆性材料作为结构或功能部件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器件和组织工程等领域。由于人工脆性材料对微裂纹和不易察觉的缺陷较为敏感,在长时间的循环载荷作用下,易累积损伤产生疲劳裂纹,进而存在失效的风险。随着可折叠穿戴设备的发展,对具有高疲劳抗性的可变形功能材料的需求日益凸显。通过模仿典型的生物矿物材料如珍珠母、骨骼等的结构设计可以提升脆性材料疲劳抗性,但依赖于疲劳裂纹扩展过程中增韧行为,而一旦裂纹开始扩展...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研究人员多年来致力于改进纳米孔技术,该技术可让DNA分子通过膜上的小孔以测量离子电流,研究人员则可以通过分析核苷酸在电流通过时的扰动情况,来确定DNA的核苷酸序列。该研究19日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上。
2023年6月5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昂课题组、王晓群课题组等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研究揭示了复杂脑自发活动中意识状态的简要神经表征,并结合猕猴大范围的颅内脑电数据、全脑转录组数据等进行了模型验证及分子机制探索。
去年年底,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胡俊杰团队把一篇论文投稿到《自然—通讯》杂志。没想到,杂志编辑被“难”住了。
【soft Matter Lecture 134】Chemical Tools to Study Biological Systems
随着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高功耗电子设备的散热需求与日俱增。在现有技术中,浸没式相变液冷(即将芯片浸没至电子氟化液中利用液体沸腾时的相变潜热交换冷却散热)拥有最高的单位体积传输热量,备受行业青睐。调控微/纳米结构和界面浸润性是强化沸腾传热的重要手段,已有研究表明,仿生超亲液(接触角小于10°)界面更有利于提高沸腾临界热流。然而,作为一种动态界面现象,沸腾时微尺度液体动...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发起的灵长类基因组计划目前取得阶段性重要突破。2023年6月2日,该计划以专刊形式在线发表8篇《科学》(Science)论文,其中昆明动物所主导或参与发表6篇《科学》和2篇《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论文。
2023年5月22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平研究组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在该论文中,研究者提出了一种在冷冻电子断层三维成像中,对目标分子原位结构特征和动态构象进行高信噪比直接观察和识别的方法,并命名为REST(REstoring the Signal in Tomograms)。
感知机械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生物电信号以完成信息感知、传递和计算,是自然界动物生存和进化的基本生理机制。在此基础上,演化出各种各样的用以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智能行为,如信息处理、学习、判断、反馈等。在哺乳动物体内,机械刺激感知的离子通道蛋白在不同组织器官的机械感觉和转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离子通道、细胞膜受体和细胞内信号通路,将机械刺激转化为生物信号,并被细胞识别感知。模拟上述的生物智能行为是面向人工...
2023年5月24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在《地球物理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在线发表题为Direct H2S, HS- and pH measurements of high-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vent fluids with in situ Raman spectroscopy的文章,报道了基于自主研制的深海原...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