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计算机科学技术 >>> 人工智能 >>> 计算神经网络 >>>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知识要闻 计算神经网络相关记录229条 . 查询时间(2.45 秒)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医学物理中心李海、王宏志课题组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和医学学部张效初课题组在无创神经调控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Neural and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cognitive enhancement and impairment from neurostimulation”作为封面故事,发表在2020年第4期的Advanced...
为了“看清”深部脑刺激是怎样治疗神经疾病的,来自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和北京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研制了一种基于石墨烯纤维的高度兼容磁共振成像(MRI)的深部脑刺激(DBS)电极,在帕金森症大鼠模型上,实现了DBS下整脑范围内完整深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脑激活图谱的扫描,发现了DBS治疗帕金森症效果与不同脑区激活之间的关联。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上。
近日,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教授、罗强副研究员团队,与英国剑桥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合作,在多动症与睡眠障碍共病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发现早期多动症症状引发后期睡眠问题的脑影像学证据,并提示相关分子生物学过程。3月31日,这一研究成果以《多动症和睡眠障碍有何联系?基于大规模随访队列对纵向关联和脑结构开展多模态研究》(“What is the Link between Attent...
人脑可以高效地处理和完成各项任务,神经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生物神经网络由神经元相互连接组成,神经系统将从感受器收集的信息传输到大脑,并将大脑的指令传达给各个组织单元,保证生命活动正常的进行。生物神经元通过突触前端释放神经递质,诱导突触后端离子浓度(例如Na +,Cl-,K +)与动作电位发生变化,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目前,仿生人工神经形态器件已可实现基本的神经突触功能模拟,完成单个功...
近日,中科院自动化所脑网络组研究中心领衔发展了一套基于海马影像组学的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识别的研究框架,发现海马的影像组学是一种阿尔茨海默病稳定、有效、可泛化的生物标记,并有望应用于临床辅助诊断的生物标记的个体化诊断,对未来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的精准辅助识别、高危人群的纵向跟踪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相应的研究方法可推广至其他精神疾病的研究。
2020年4月8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征研究组在《神经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MECP2 duplication causes aberrant GABA pathways, circuits and behaviorsin transgenic monkeys: neural mappings to pati...
尽管占比相对锥形神经元数量少,但是中间神经元在大脑皮层实现认知功能中的作用却不容小觑。中间神经元的显著特点就是种类丰富,因此对不同类型中间经元在特定认知功能的分工作用的探索是揭示智能机制的关键之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类脑智能研究中心曾毅团队将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 PFC)中的中间神经元依据形态学特征进行计算建模,发现负责局部抑制的短程连接中间神经元在维持信息准确率上...
近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决定,我校“有源配电网源网荷网络化协同优化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赵强教授获得江苏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另外我校还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其中参与1项)、三等奖2项(其中参与1项)。
2020年2月25日,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尚学群教授课题组的一篇论文被国际顶级期刊PNAS录用。PNAS是《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缩写。它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刊,亦是公认的世界四大名刊(Cell,Nature,Science,PNAS)之一,...
养蚕缫丝在我国历史悠久。作为一种古老的天然动物纤维,蚕丝包含纤维状蛋白质丝纤蛋白、无机物等成分,以其结构稳定、质量轻、质感柔、易翻新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家纺、医疗、美容等诸多领域。如今,科研人员尝试将常见的蚕丝制作成生物AI芯片植入人体内,让人工智能与大健康相结合。日前,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先进功能材料》上的一项成果,让这一梦想更近了一步。这项成果来自国家特聘教授、长江学者刘向阳的厦门大学团队...
2020年3月12日,《Cell Research》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人源七聚体Pannexin 1通道的冷冻电镜结构》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竺淑佳研究组与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王磊课题组和中科院药物所余学奎课题组联合完成。
2020年3月5日,《神经元》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无颗粒岛叶皮层瞬时性神经元活动调控学习新任务时的工作记忆存储》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澄宇研究组完成。工作记忆是指大脑在秒级尺度内存储和操纵信息的一种基本认知功能,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如图1A),更是众多人类独有的高级认知功能的基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曾毅研究团队将大脑中基于好奇学习的规则与更具生物合理性的脉冲神经网络(Spiking Neural Networks, SNNs)相结合,在达到同等正确率的情况下,极大降低计算能耗。与该课题组由张铁林副研究员、曾毅研究员等人的前期工作,领域内领先的纯生物合理的脉冲神经网络VPSNN(电压驱动的以塑性为中心的SNN)(发表于AAAI 2018)相比,在MNIST手写数字识别问题...
近日,中科院人事局公布了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获奖名单,微电子所微电子重点实验室刘琦研究员成功入选。刘琦研究员长期从事纳米加工与新型纳米电子器件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非易失存储技术,神经形态器件,类脑计算等。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优青、重点和面上等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2)、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排名4)、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近日,微电子所重点实验室刘明院士团队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杨建华教授团队合作,基于微电子所研制的NbOx-Mott忆阻器,构建了一种高效的人工脉冲传入神经电路用于传感器到脉冲数据处理中心之间的接口。NbOx-Mott忆阻器作为一种新原理器件,其结构简单、可微缩性好、易于大规模集成,具有高可靠性和丰富的动态转变(绝缘态-金属态转变)特性。构建的接口电路成功实现了传感器感知的模拟电信号到频率依赖的脉冲信号...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