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太阳与太阳系 >>> 行星物理学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国际动态 行星物理学相关记录190条 . 查询时间(3.009 秒)
美国和德国天文学家2013年11月7日宣布,他们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在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中首次发现一个拥有6条尾巴的奇特小行星,这让他们感到困惑不解。
尘埃拒绝解答12900年前,小行星冲击是否导致了地球最著名的一场寒潮。而解答这一争论的最新证据来自于深埋地下的基岩碎片。“毫无疑问,我们有了碰撞发生的证据。”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学院同位素地球化学家Mukul Sharma说。
据英国《每日邮报》在线版2013年8月25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期向公众披露了该局备受关注的小行星登陆项目之具体细节,并以鲜明易懂的动画形式予以展示。该项目大致流程稍早时间已为公众所知,本次展示的则是该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具体细节。
德国哥廷根大学昨日(2013年6月25日)宣布,该校牵头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一颗恒星周围的“宜居地带”发现三颗适宜生命繁衍的“超级地球”。研究人员认为,这一观测结果意味着,人类先前低估了宇宙中准宜居星球的数量。
2013年6月18日,在位于华盛顿的总部,美国宇航局(NASA)的官员发起的一项行动可谓一箭双雕——主要意图是向社会各界寻求帮助,但也是一次旨在提升NASA雄心勃勃的捕捉小行星计划影响力的尝试。
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宣布发现了开普勒-76b行星,这是一颗热木行星,让人惊讶的是其公转周期只有1.5天,也就是说该行星上一年还不到2天。这颗行星同时也被称为“爱因斯坦行星”,这是因为该行星的发现是由于科学家采用了新的探测方法,依据相对论效应发现的系外行星。通常情况下,NASA的开普勒系外行星探测器通过凌日法发现系外行星的踪影,当行星通过恒星盘面时,就会导致恒星光线出现微弱的变化,而开普勒探测器...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网站、英国《连线》杂志8月19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好奇”号火星探测器今天第一次针对火星地面上既定目标——一块拳头大小被称为“加冕”的岩石,发射激光束以检测其成分,寻找是否存在水或有机物的痕迹。
最近,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研究员与其博士研究生晋升在对行星系统形成过程研究中发现:在高倾角行星系统中可能存在宜居类地行星。
众所周知,火星因富含氧化铁的沙土呈现迷人的红色。但最新科学研究发现,这颗行星并非生来如此。据英国《每日邮报》2011年4月2日的报道,一名俄罗斯科学家日前指出,巨大的核爆炸是火星如今呈现红色的真正原因,他还声称我们居住的地球在未来也可能会同样地“变脸”。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2011年1月11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0日宣布,该局最专业的类地行星“狩猎者”——开普勒号航天器发现了一颗岩石星球,且尺寸与地球较为接近。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太阳系外最小的类地行星,但因其温度过高,并不适宜生命生存。开普勒号航天器是世界首个专门用于搜寻类地行星的工具,在2009年它的发射一度万众瞩目,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向太阳系外的可居住行星招手致意。
A team of astronomers has made the first direct measurement of the atmosphere of an exoplanetary "super-Earth".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exoplanet named GJ 1214b has either an atmosphere swarming...
日本文部科学大臣高木义明16日宣布,研究人员已经确认,在日本“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密封舱的回收容器中发现的1500个物质微粒,大部分是来自“丝川”小行星的岩石。这是人类首次从小行星上采集到物质,可以说“隼鸟”号完成了最重要的任务,圆满完成了探测小行星的计划。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今后将与全国研究人员合作,对这些小行星物质进行详细分析。由于“丝川”小行星保持了46亿年前太阳系诞生时的状态,分析它的...
A Japanese spacecraft has successfully returned what are the first samples ever obtained from the surface of an asteroid. Using microscopic methods to study the grains, researchers have confirmed that...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美国图森市行星科学研究院的伊莉莎贝塔·皮尔洛研究小组运用计算机模拟显示,如果一个直径为500米到1000米的小行星撞入太平洋,将激起大量海水蒸发,蒸发出来的高盐度海水会使臭氧保护层出现空洞,届时,地球表面将受到有史以来最高的紫外线辐射。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地球与行星科学快报》上。
美国科学家在近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大约四分之一的类日恒星拥有类地大小的行星。而且,在接近其恒星的轨道上,类地大小的岩状小行星比与木星类似的大行星更常见。研究人员表示,类地行星越多,出现生命的可能性就越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