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文艺美学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库 文艺美学相关记录1096条 . 查询时间(1.777 秒)
“趣味”或“趣味结构”是人们精神世界的集中表现,从这一角度出发来考察文艺思想或审美意识可以揭示在各种概念、范畴、观点背后隐含的丰富文化心理意蕴。士大夫阶层是中国古代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知识阶层,这个知识阶层“趣味结构”决定着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与价值取向。儒家的“文”与“道”的关系之说在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史上居于核心位置,而此说之形成即是士大夫趣味的必然产物。
西方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的英国,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它创造了工厂体系(factory system);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80-1920年间的美国,以电力、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广泛使用、新通讯手段的发明为标志,它创造了垂直性的联合公司(vertically integrated corporation)。垂直性的联合公司不同于工厂体系,因为它不仅组织生产,而且...
说华西一景     华西    雕塑园       2013/5/29
所塑的群像分别矗立在相邻的几块草坪的周边,分明是一个雕塑园,然而华西人称它为“信仰大观园”。事关信仰,肃然起敬,但是接下来场景让人惊讶、忍俊不禁。最先看到一组塑像:依草坪边缘而立,依次是袁崇焕、萧何、商鞅、林则徐、海瑞、包公、岳飞、薛仁贵、穆桂英。正中央……抬眼一看,呵!是毛、刘、周、朱、邓。感觉是历史上的文臣武将都被召唤来拱卫五位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对于一个从小深受某种意识形态教熏染的人来说,这一...
“民间”在整个20世纪文学表述中始终是一种去旧迎新的拯救性力量的指称,但近一个世纪以来在作家文学表述中,文人精英每一次靠近“民间”的努力,最终却将“民间”推向更遥远的彼岸,“民间”反而成为一处被表述的空间。这个在一代代文人精英文学想象中被建构而成的“民间”异托邦,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因为关涉现实生活时空中知识分子价值立场的选择和跨学科研究视阈的拓展,变得更为幻化难辨。如果不加辨析将作家文学表述中的“...
奥古斯丁与现代美学的兴起       使用  享用  审美静观  无利害性       2013/11/18
一般认为,是两种观念确立了美学的现代形态:一是“无利害性”,另一种是“审美静观”理论,而且这两种观念滥觞于18世纪夏夫兹伯里、哈奇森、艾迪生等美学家的思想体系中,在康德那里得到了确认。但是通过对奥古斯丁思想中“爱的教义”、“使用”与“享用”关系的分析,能够发现,奥古斯丁早已把“无利害性”、“审美静观”的理论囊括进其思想系统中去了。因此,现代形态的美学的先驱者们就不能再局限于夏夫兹伯里、哈奇森、艾迪...
艺术终结论与生活美学有着内在的理论连续性,共同建基于一种面对“生活”的精神态度,这种态度以科耶夫化的黑格尔哲学作为理论渊源。对“生活”概念进行深层反思,厘清其哲学内涵,是使艺术终结论获得终结,使生活美学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论丑在美学发展中的意义       美学  审美理想       2012/2/3
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丑”在古代处在一种被排斥的、非独立的状态之中。“丑”在近代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其从属性的地位,而且经历了从形式到内容的一系列深化。“丑”的异军突起,促成了“崇高”和“滑稽”范畴的独立;“丑”的不断渗透,加剧了“悲剧”和“喜剧”的对立。近代美学不仅因“丑”的介入而实现了其历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且还走向极端,引出了作为美学范畴的“荒诞”。可以说,“丑”是美学发展史上的催化剂,而审丑也...
感性问题重新获得高度重视,既表明了“日常生活”作为一个当代问题的理论阐释前景,同时它也十分具体地呈现为美学发生当代转向的理论契机。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日常生活美学”之为一种当代理论转向的,不仅在于“感性”重新回归人的日常生活语境,而且在回归日常生活之际,“感性”在理论上被理解为当代日常生活中人的现实情感、生活动机以及具体生活满足的自主实现,亦即人的日常生活行动本身。由此,通过回归“日常生活”,...
“生活美学”是近年来出现频率甚高的一个概念,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其广阔的理论与现实前景,但“生活美学”要取得健康、顺利的进展,尚面临诸多基本问题需要解决。“生活美学”所遇到的第一个挑战便是其“学”与“术”之间的张力,亦即审美实践要求与美学学术要求之间的张力。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隔”与“不隔”的概念是针对人的审美直觉的程度而设立的,在美的艺术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感修辞的美学阐释     通感修辞  美学  阐释       2012/2/3
通感就是五官感觉的相通,即身体的某一个器官受到刺激时身体的另一个器官感觉到的感觉。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通感原理,把红黄称为暖色,绿青称为冷色,这是视觉与触觉的相通;也有听觉与味觉的相通,如“甜言蜜语”,“说话太酸”。在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通感的广泛运用使得作品更加具有意境和传神。英国诗人麦克尼斯在他的《花园中的阳光》中描写到:“花园中的阳光渐渐硬了,冷了”。西班牙诗人洛尔加在他的《风景》中写道:“...
联想与审美     联想  审美  文艺       2013/5/30
在美学理论中,有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就是人的审美体验能不能用联想来解释?有些理论家和艺术家力主用联想来解释审美体验,不认为有纯粹的音乐、绘画、舞蹈等。如大家都熟悉的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对琵琶女所弹的琵琶声,诗人是用各种联想的意象来表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有的理论家根据这样的事例,认为人们喜爱音乐,从音乐中获得愉悦...
谢灵运文艺思想管窥     谢灵运  文学思想  元嘉文学       2012/2/3
谢灵运的文艺思想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重视文学本体与文学总结意识,文学“性情”论,崇尚“丽”“则”的风格论,重视经历、个性与文学风格表现的鉴赏观以及革新的文体观。这些思想对当时的文学进步起到了非常巨大的指导作用,推动了元嘉文学的发展。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的文艺批评都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是从人类的角度考察的、以人类为归宿的批评,其关注的重点是人和人类社会,即便审视自然也是为了表现人、衬托人;而生态批评虽然也是人进行的批评,但它却努力超越人类的利益和人类的价值,把一切放到生态系统中、放在自然整体中考察。视域的扩大和参照物的改变不仅导致了对征服自然观、人类中心论、主客二元论、欲望动力论、唯发展主义、科技至上观、消费文化等思想观念的重...
蒂利希的神哲学与视觉艺术     蒂利希  神哲学  美学       2012/2/3
蒂利希(Paul Tillich)是二十世纪神学家中将视觉艺术引入神学议题的第一人,他的许多哲学/神学基本范畴的形成均源自视觉艺术所提供的启发。本文试图将追溯视觉艺术对蒂利希思想形成的具体影响,梳理其视觉艺术分析诸范畴与其形而上学的逻辑关系,指出其中的对应和转化,在系统神学的框架中阐发蒂利希艺术风格类型理论背后的神学内涵,揭示他在艺术与神学之间逐步建立综合的三个递进层次,探究其艺术神学的若干重大理...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