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艺术学 >>> 戏曲 >>> 戏曲史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库 戏曲史相关记录226条 . 查询时间(0.833 秒)
荀派艺术中的“半”字论     荀派  艺术  “半       2013/6/9
这个题目什么意思?这是我在荀派艺术的表演中体会出来的“半”字的重要性。“半”就是一半,而不是整个儿,是1/2,而不是2/2。荀派的站姿是“半侧身”、荀派的念白是“半个嘴”、荀派的激动是“半呼吸”、荀派的手式是“半个圈”,以上讲的四个“半”,具体如何体现呢?
中国戏曲艺术以独特的表演方式伫立于世界表演体系之林,她既不是斯坦尼斯拉夫基的体验派,也不是布莱希特的表现派,她是二者完美的结合。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各种表演艺术都讲求凝炼,而戏曲表演艺术对生活的凝炼的表现形式就是全面的、系统的、彻头彻尾的——程式。它是在历史中形成的,是由戏曲自身的特质所决定的形式规范和技术格律。
明年就是先生一百一十周年诞辰,为了纪念先生诞辰,荀派弟子正在筹办荀派折子戏纪念演出、荀派艺术研讨等活动,中国文化部等各级领导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关怀,我作为荀门弟子,在感谢之余,更是责无旁贷,全力以赴为这次荀门盛事尽自己的最大努力。
襄汾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县名始于1954年,是由原襄陵县和汾城县合并而成。原襄陵县为春秋时晋国大夫筼筜的封邑,公元前621年晋襄公死后葬此,故称此地为襄陵。西汉始置襄陵县,属河东郡,王莽时改名为干昌县,东汉复名襄陵。北齐天保七年(556),襄陵县并入禽昌县。隋大业二年(606),复名襄陵县[1]。唐元和十四年(819),移治于汾水西岸宿水店,即今古襄陵村。宋天圣元年(1023),又移治于晋桥,即今...
潮剧在泰国的遭际为移民族群艺术的典型个案。泰国是东南亚建国最早且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独立国家。长期以来,移民泰国的华人族群与所在国社会保持着较高的融合度。作为综合的舞台艺术样式,泰国潮剧不仅是华侨华人传承中华民族及地域特色文化、呈现其内在情感的最重要媒介,也是华人移民族群艺术与泰国社会文化相互交流的结晶。本文尝试通过梳理潮剧在泰国的变迁,研究其身份问题,从而探讨潮剧如何从一种中国地方戏曲,逐渐演变...
蒲县名称的来历与“尧王访贤”的典故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传唐尧时期,尧的老师蒲伊子曾隐居于今蒲县蒲子山,故蒲县自古有蒲国、蒲阳、蒲子等名。蒲县在唐、虞、夏、商皆属畿内地。春秋时,晋公子重耳封邑。战国属魏。秦隶河东郡。三国魏置平阳郡,邑属焉。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置石城县。北周初置石城郡,大象元年(579)废郡为蒲子县。隋开皇九年(589),置蒲川县,隋大业元年(605),改为蒲县。唐武德二年(6...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孕育了三晋大地的灿烂文明,而戏曲文化就是其中的精华之一。当地大量的地上、地下戏曲文物足以说明,山西历史上戏曲文化十分发达,素有“中国戏曲摇篮”之称。 
平顺,古时为潞城县地。明称青平里,仍属潞城县。明嘉靖八年(1529)割潞城县地十六里、壶关县地十里、黎城县地五里置平顺县,属潞安府。清乾隆二十九年裁县为乡。民国纪元,县治恢复,四年又裁,六年再复,属冀宁道。平顺居太行山之巅,为两河(河南、河北)三晋战略要地,境内地势东南高而西北低,与两河交界的东南沿线全系悬崖绝壁,势成天险。抗日战争时期以平顺县南、北分别设平南、平北二县,属太行区四专署管辖。194...
“袅晴丝”三题提要     袅晴丝    蛛丝       2010/1/5
“袅晴丝”对杜丽娘来说,意味着什么? 是春的使者,春天的象征,它唤醒少女杜丽娘对春天的向往,引领杜丽娘及众多欣赏者步入春天和爱情的天地。
2009年上半年山西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过程中,在山西省临汾市临猗县角杯乡吉家营村发现了极为罕见的“地台戏”,此项目已列入“2009山西非遗普查十大发现”之中。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说,to be, and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 ,我们也可以模仿说,戏剧与环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高行健在1985年创作的《野人》已经触及到了这个主题。过士行1989年创作了《鱼人》也体现了这个主题。如果说高行健的《野人》表现的是人与森林的关系,那么过士行的《鱼人》,表现的是人与鱼的缘分、对立和情境。本文从生态的主题、死亡的仪式和...
《杜隐园观剧记》是一部研究晚清至民国时期温州地方戏曲的珍贵的日记体史料。日记记载的戏目、剧种、班社、戏俗等的数量和种类,比较清晰地反映了这个时期温州戏曲的繁荣。在这个整体繁荣的背景下,受乱弹班冲击的昆班和高腔班在困难的境况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皮影戏在2005年正式获得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得到了具体的保存与维护。在有关部门不断呼吁“抢救”民间皮影的同时,应该更慎重地考虑如何开辟一条能让影戏艺术可持续发展的传承出路。南台湾校园儿童影戏以一种适时、适人、适地的“三适性传承模式”有效地将学校、儿童、皮影文化区共同组合成一个动态的民俗应用场域。二十多年来不断创造出与时代接轨的现代皮影,同时也保护了传统皮影。这个研究对于儿童民俗文化传承具有...
康乾时期花雅之争 康雍乾三世,正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上花雅竞胜的时期,《红楼梦》作为康乾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从戏曲文化角度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花雅之争”的盛况。本节通过对《红楼梦》演剧活动中所上演的雅部与花部的比重,以及演剧所用戏班的属性研究,揭示中国戏曲史上“花雅之争”的真实面貌。
戏曲研究作为一门科学,它的开创和发展与20世纪同步。1913年问世的《宋元戏曲考》,确立了戏曲研究这门学科独立存在的价值,从此,历来被视为小道、不登大雅之堂的戏曲开始登上学术研究的殿堂,并在本世纪后半叶一度成为显学。作为中国戏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的明代戏曲研究亦取得丰硕成果,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探讨问题不断深入,成为继宋元南戏和金元杂剧研究后的又一热点。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