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中国哲学史 >>> 冯友兰哲学 >>>
搜索结果: 301-315 共查到冯友兰哲学相关记录599条 . 查询时间(2.345 秒)
冯友兰,上个世纪国学研究的一代宗师。他将中国传统哲学的“辩名析理”同西方近代的逻辑分析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其内容涉及行上学、心性论、境界学、人生哲学等,“六书纪贞元”,冯氏哲学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新局面,其人生境界说是“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冯友兰对人生理想、人生哲学、人生觉解用哲学方法予以回答,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作出超越,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思想启迪作...
父亲最后的日子,是艰辛的,也是辉煌的。他逃脱了政治旋涡的泥沼,虽然被折磨得体无完肤,却幸而头在颈上。他可以相当自由地思想了。1980年,他开始从头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大书。当时他已是85岁高龄。除短暂的社会活动,他每天上午都在书房度过。他的头脑便是一个图书馆,他的视力很可怜,眼前的人也看不清,可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在他头脑里十分清楚,那是他一辈子思索的结果。哲学是他一生的依据。自1...
是是非非冯友兰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胡适       2007/6/13
据说在西方大学中,凡开设中国哲学课程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第一本必读之书。百年之前,中国人因为有严复而只有西方学术;迄今为止,外国人因有冯友兰而知中国哲学。所以,若要说起20世纪中国哲学,是不能不谈到哲学大师冯友兰的。而冯友兰本人也多次引用宋代哲学家张载的一句名言以自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
《上学记》,何兆武著,三联书店2006年版。由于诸多偶然和必然的原因,我有幸成了冯友兰先生的“再传弟子”,而且所做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冯友兰哲学思想的,所以各种有关冯友兰的“研究文章”、“口述历史”或者凡是称得上相关材料的,我都很想了解。新近有朋友告诉我,何兆武先生的口述历史《上学记》中有一段“冯友兰先生”的文字,建议我找来读一读。我读了一遍之后,觉得有必要就这段文字也写点东西,权叫“笔记历史”吧!
周炳琳(1892—1963)浙江黄岩人,冯友兰(1895—1990)河南唐河人。周炳琳教授和冯友兰教授是五四时期北京大学的同学,又是留学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的同学。回国后又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共事达数十年之久。
晚年的冯友兰先生在恢复学术自信后,总结建国以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经验教训,探索出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新思路。他提出的关于哲学、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以及中国哲学史的写法等独到见解,对于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本是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哲学而用英文写就的,后有“法、意、西、南、捷、日、朝、中文译本”,且出版后几十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①这样一本书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已自不待言,而尤为可贵者,其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亦不失为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李慎之先生常说:“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②其依据之一就是冯先生的《中国哲...
冯友兰论读书     冯友兰  读书  《论人生中底境界》       2007/6/13
冯友兰先生(1895一l990)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兼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是他哲学思想中最为珍贵的一个部分。他在《论人生中底境界》一书全面论述了他的境界说。
我的原籍是河南省唐河县。祖上从山西省高平县来到唐河做一些小生意,后来就在唐河落户,成为地主。我的父亲于 1898年中了清朝的戊戌科的进土,后来在湖北做过知县。我于1895年生,幼年在家里的私塾里读书。1910年到开封入了中州公学的中学班,1912年到上海入了中国公学的大学预科班。1915年毕业。毕业后考上了北京大学的文科中国哲学门。从此,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就成了我的专业。
在中国知识界,提起历史学家陈寅恪,谁个不知?说到哲学家冯友兰,何人不晓?他们生活在20世纪,历史的阴云并没有让他们无遮拦地把学术之光尽情地散发出来,这样,他们把光芒留给了21世纪。今年初,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庄重地摆放在书店的显著位置,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这其中的一部作者是在双目失明,一部是在作者双目视物不清的情况下全凭口述而“写”出来的呢?
追忆朱伯昆先生     朱伯昆  中国哲学  儒家       2007/6/13
五一节过后,从海峰兄获知,朱伯昆先生已于5月3日在京驾鹤西归,享年84岁,虽是“喜丧”,但是中国哲学的又一颗巨星陨落了,令人不胜悲叹和惋惜。正当中国哲学欣逢来复之机,需要朱先生和老前辈的大师们引领后辈大展宏图,在中国哲学的伟业中从“驱魅”而“返魅”,使中国哲学的精神重新活转于人间,让中国哲学的智慧之光普照世界的时候,朱先生竟撒手人寰,中国哲学的损失大矣。
对人的生命存在进行分层研究是古今中外诸多学者思考人生问题的一条重要思路。在二十世纪中国哲学领域,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是这一思路上的典型代表之一;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创作于上个世纪却主要在本世纪发挥影响的三种生活方式说也完全可以进行这一思路上的解读。
2004年4月24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代大家张岱年先生,以九五高龄辞世了。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有两位学者是有重大贡献的,这就是冯友兰和张岱年。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著作,为中国哲学的过去和未来发展,梳理出了一条清晰思路;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中国思想源流》、《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等著作,展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前者以人物为线,后者...
河南人民出版社新编《三松堂全集》近来出版,这是冯学研究的要事和喜讯。宗璞先生建议我就此写点东西,这在我自然是责无旁贷的了。《三松堂全集》是已故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的著述集。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