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物理化学 >>> 光化学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光化学相关记录940条 . 查询时间(1.92 秒)
教育背景:1994.9-1998.7 吉林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9.9-2004.7 吉林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硕博连读,获理学博士学位。工作经历:2004.10-2006.9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 博士后(JSPS);2006.12-2011.9 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 副教授;2011.10-至今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理论化学研究所) 教授。
教育背景:1988.9-1992.7 长春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7.9-2000.7 吉林大学物理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1.11-2005.5 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
分别以直接热聚合法和水热合成法制备得到二维硼掺杂氮化碳(BCN)和四氧化三锡(Sn3O4)半导体材料,采用超声复合和煅烧复合两种方法构建了BCN/Sn3O4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对所制备样品进行了表征和分析,探讨了不同复合方法对催化剂微观结构及光电性质的影响;以可见光下光解水制氢和活化氧制过氧化氢为模型反应考察了催化...
以传统具有聚集诱导猝灭(ACQ)效应的荧光素作为引发剂、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单体,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将荧光素引入到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中,制得荧光素位于链中央的荧光素基PGMA(Flu-PGMA)。采用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稳态和瞬态荧光光谱等对Flu-PGMA的热学性能和荧光性能进行了表征,并利用PR655光谱仪对白光发光二极管(LEDs)的器件性能进...
主要从事(光)催化剂及(光)催化反应过程的原位、动态先进成像技术的表征研究,在国际上开创了紫外拉曼高温高压条件下研究分子筛合成机理的先河;发展了空间分辨的表面光电压成像方法并在国际上最早将其应用到微纳尺度光催化材料电荷分离的成像研究中。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从事深海资源探测的现场光谱仪研发工作,曾在马里亚纳海沟实现7449米的紫外拉曼探测世界记录。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Nature Energy、Chem...
单源白光发射材料色彩稳定性好,显色指数高,器件结构简单,有望提升固态照明器件的照明性能,并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低维结构的金属卤化物单晶材料由于显著的量子限域效应,从而带来高的发光效率。同时,低维结构金属卤化物的发光光谱宽,并且结构可调,为设计一些新型的单源白光且具有多功能响应的发光材料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平台。尽管目前国内外已经报道了一些单源白光金属卤化物发光单晶材料,但具有高发光效率的无铅金属卤化物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光源科学研究室袁开军研究员、杨学明院士团队,与南京大学谢代前教授合作,发现水分子在极紫外波段光照发生三体解离产生氧原子,为行星早期大气中氧气的起源提供了新思路。
近日,福州大学化学学院廖赛虎教授课题组在前期探索和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多元稠环芳烃掺杂”这一有机小分子光催化剂的设计新思路,并成功开发了氧杂蒽并蒽(ODA)类光催化剂。该工作近期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Nat Commun. 2021, 12, 429)。该结果代表了目前该有机光催化ATRP领域的最高催化效率。该工作成果发表之后, Nature旗下期刊《自然综述...
刘昭第,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从事光化学敏感器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光电功能材料设计合成及其在环境、生物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CO2的过度排放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如何将CO2变废为宝一直是研究者们研究的热点。CO2加氢是一种高效的CO2转化路径,主要分为直接转化法和间接转化法。CO2直接转化法是首先将CO2通过逆水煤气变化转化为CO然后将CO通过费托合成转化为目标产物。CO2间接转化法是利用两种甚至三种复合型催化剂即首先利用金属氧化物将CO2转化为甲醇或者CH3O中间体,然后在分子筛的作用下进一步转化为一系列高附...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超分子光化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吴骊珠课题组首次实现烯丙位碳氢键放氢交叉偶联反应。相关研究成果以Quantum Dots Enable Direct Alkylation and Arylation of Allylic C(sp3)–H Bonds with Hydrogen Evolution by Solar Energy为题,发表在Chem上。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黄伟新教授和华东理工大学龚学庆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群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范峰滔研究员合作研究了优先暴露不同晶面的锐钛矿TiO2纳米晶光催化甲醇氧化反应,揭示了TiO2表面位点敏感的界面电荷转移和光催化反应效率。研究成果于3月8日以“Site Sensitivity of Interfacial Charge ...
日前,我校化学系廖清教授、付红兵教授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在线发表了题为《光学活性系统中的非平庸几何结构》(Nontrivial band geometry in an optically active system)的科研论文。光子芯片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光子芯片上实现诸如自旋和反常量子霍尔效应、拓扑绝缘体等一系列与拓扑学相关的机制...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系统与多级次制造重点实验室唐智勇研究员团队,与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韩冬雪教授、范英英副教授合作,利用量子尺寸钒酸铋作为光催化剂,通过调节不同反应参数,成功实现了甲烷高选择性氧化制备甲醇和甲醛。甲烷占天然气成分的70-90%,被公认为燃料和化学品制造中不可缺少的原料。光催化甲烷氧化技术利用光辐射能代替热能可将甲烷在常温下直接氧化制备成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克服了传统工业...
近日,我校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王灵芝和张金龙教授课题组在甲烷光催化转化领域取得最新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Non-oxidative Coupling of Methane: N-type Doping of Niobium Single Atoms in TiO2-SiO2 Induces Electron Localization”为题,发表在德国化学会知名学术刊物Angewandte Chemi...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