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气候学 >>>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气候学相关记录294条 . 查询时间(3.043 秒)
2022年11月22日至26日,“基础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年(IYBSSD)——气候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 在线成功举办。论坛通过腾讯会议、Zoom、知乎、B站和寇享多直播平台同步举行,单日观看人数最高达1.5万人。此次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的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主办,国际气象和大气科学协会(IAMAS)中国委员会、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IAM)气候与环境专业委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植被指数显著增大,包括中国在内,植被有明显“变绿”的趋势。然而,目前基于遥感数据对植被覆盖变化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争议。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特征多样,植被类型丰富,人类活动影响剧烈,植被变化的原因更加复杂,迫切需要对中国不同气候区植被与人类活动和气候因子的关系及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为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为对标和落实地球观测组织(GEO)优先事项和重点工作,汇聚我国地球观测技术服务于气候变化工作相关的进展和成果,共同推进我国科技界深度参与GEO及国际地球观测事务,2022年11月24日,国家遥感中心GEO优先事项“气候变化”主题协同创新交流会通过线上形式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国家遥感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承办。国家遥感中心主任赵静、副主任刘志春,GEO中国专家委员会专家郭华东院士,中国科...
近年来极端的热带气旋频繁袭击西北太平洋沿海地区,例如2021年的超强台风“雷伊”和2022年的超强台风“轩岚诺”,给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合理预估未来增暖情景下热带气旋的变化对相关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至关重要。为了得到对热带气旋活动更为合理的的预估,许多研究从不同的方向着手提高用气候模式模拟热带气旋活动的能力,包括提高模式的分辨率,改进热带气旋的识别算法,使用海气耦合试验取代海气非...
沙尘暴是我国主要的灾害之一,对国民生产生活活动和身体健康都有重要影响。同时,沙尘气溶胶作为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辐射、冰云、风尘堆积和海洋碳循环均有重要作用。另外,沙尘暴活动作为气候环境变化的指示器,也是认识地球系统演变的“一面镜子”。
冰川物质平衡是表征冰川积累和消融最重要的参数之一,是目前国际冰川学界重点和前沿观测研究领域。冰川物质平衡和冰川区气象数据的稀缺限制了对天山冰川变化的认知。为更好地理解冰川与气候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冰川消融过程和机理,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新疆天山冰川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天山冰川站)研究人员利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研制开发的冰川能量-物质平衡模型(COSIMA,COupled Snowpa...
拉尼娜音译自西班牙语“La Nina”,是“小女孩”或“圣女”的意思,最早由气候学家S. George Philander用以命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也称为反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厄尔尼诺是“小男孩”或者“圣婴”的意思)。
合欢属(Albizia)是豆科(Fabaceae)含羞草分支(mimosoid clade)的乔木,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与亚热带地区。该属在东非-马达加斯加、中国西南-中南半岛两个地区有着最为广泛与多样的分布,指示了一种季节性干旱的气候。
在气候变化对沿海地区产生的所有威胁中,海平面上升(SLR)导致的洪水淹没被认为是最严重的威胁之一,对海岸带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都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中国海岸带区域南北跨度大,自然地理和经济社发展特征也极为多样化,未来时期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洪水淹没特征及综合风险具有显著的复杂性和时空异质性,给沿海政府部门制定行之有效的适应性政策和措施带来很大的挑战。
近日,精密测量院江利明研究员领衔的影像大地测量学团队与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趙丰特聘研究员合作,基于重力卫星GRACE数据,系统性揭示了南极和格陵兰冰盖在年际尺度上的质量变化特征及其与不同气候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相关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Nature Index检索杂志、地学领域顶级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和《地...
2020年夏季我国长江流域遭遇重大洪涝灾害,总降雨量达759.2mm,为1961年以来最多。以往研究中,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异常偏多往往与超强东太平洋型厄尔尼诺事件有关。然而,2020年前冬热带太平洋只表现为弱的中太平洋型厄尔尼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周连童研究员团队从北印度洋(NIO)和热带北大西洋(NTA)海温出发,研究了两大洋海温异常对2020年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的影响和机...
在2020/21年冬季的前半段(2020年12月1日-2021年1月10日),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持续偏强(一次全国型强冷空气,两次全国型寒潮),导致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显著异常偏低,部分站点最低气温甚至突破台站历史观测极值。但是国际上各机构(包括NCC、NCEP、ECMWF和JMA)的季节预测模式提前一个月并未对2020年12月的极端低温给出较为准确的预测。而中科院地球系统模式气候模式版本CA...
青藏高原(下称高原)降水和气温变化对高原及其周边区域的能量水分循环及多圈层相互作用过程有着重要影响。以前的研究工作显示,在冬春两季,中纬度环流和低纬度南支槽前的暖湿气流受高原地形强迫,形成了高原西部和东南部降水的大值中心;年际时间尺度上,ENSO和中纬度大气环流异常是影响上述区域降水异常的主要因子。然而,春季基本气流演变迅速,月平均时间尺度上调控高原降水和气温异常的因子和物理机制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梅雨是东亚夏季降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已有的研究指出,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的海温变化能够对梅雨入梅产生影响。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张少瑜、她的导师刘屹岷研究员和团队成员生宸博士、马婷婷博士则进一步探究了前期热带大西洋海表温度变化对梅雨建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图1),热带南大西洋暖SST异常所激发的Gill响应,能够引起赤道太平洋上显著的沃克环流正异常。异常的沃...
2022年北半球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炎热夏季,极端高温在欧亚和北美大陆持续蔓延,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近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陆日宇研究员、许可副研究员、中山大学陈锐丹副教授等在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Heat waves in summer 2022 and increasing concern regarding hea...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