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传感器技术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传感器技术相关记录211条 . 查询时间(3.949 秒)
刘晶,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计划获得者。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功能器件与传感方面研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 Materials、Science Advances和ACS Nano等,SCI总引用1245次,h指数19(截止2021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子任务各一项,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子课题两项。
刘湘江,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2012年以“求是青年学者”身份入职浙江大学,围绕农业信息智能感知技术与装备的薄弱环节,聚焦研发农业柔性传感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高影响力期刊Science Advances (IF=14.972,ESI高被引论文)、Advanced Science(IF=17.521)、Advanced Functiona...
柔性传感器具有柔性轻薄、易于集成、便于穿戴等技术优势,可适形贴附在人体、机器人或者装备表面进行状态参数感知,广泛应用于智能穿戴、医疗康复、人机交互等领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外学者围绕柔性传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开发的柔性传感器大多基于压电式、电阻式、电容式等传感原理,探索新的传感模式对于推动柔性传感器的创新设计和技术革新至关重要。
罗丹博士于2012年7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13年5月加入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任助理教授,2018年11月至今任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副教授(长聘),现任副系主任。长期从事液晶光电器件、生化传感、软体机器人及节能智能窗的相关研究工作。在Science Advances, Science Bulletin,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Dr. Robert Sokolovskij is currently a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Microelectronics of 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 received the BS degree in telecommunications p...
陈玉鹏博士,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研究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微纳传感器件与系统、音视频信号处理及人工智能等方向的研究。代表专利:《一种多层体全息式五维数据存储方法及系统》,202011356132.X,2020.11;《一种基于脉冲焊接的智能焊缝实时检测方法及系统》,202011473428.X,2020.12;《一种智能焊缝检测和轨迹规划方法及系统》,202011637094.5,...
王敏,2015年获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学位,师从微机电系统领域的国际权威科学家江刺正喜教授和田中秀治教授。毕业后留校历任研究员和助理教授。2017年初全职回国加入南方科技大学,组建智能传感器实验室,定位于应用MEMS微纳加工技术制备先进智能传感器的相关基础应用研究,面向国家重点产业需求,重点研究新型红外热成像阵列、压电能量收集器件和柔性智能电子器件等。所获荣誉:南方科技大学,优秀书院导师奖,2019;...
任泰安,男,1966年出生,博士,教授,现任河南工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
高娇,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光谱表征分析、分子动力学模拟、传感器设计及性能测试、微纳结构制备及性能分析。研究专利:[1]高娇等,一种金属多孔表面结构及其制备方法与镶嵌电镀装置,2018.6.22,中国,发明专利,CN105442004A;[2]高娇等,一种制备金属多孔表面结构的镶嵌电镀装置,2016.6.22,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532...
蒋世奇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工学博士,任自动化学院党委委员,2021-2025年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仪器及力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科技厅、成都市科技局科技项目评审专家,“智能检测系统”科研团队负责人。主持或参与了2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3项为省级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近20篇被SCI和EI工程索引等收录。取得授权专利17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
芥子气(mustard gas)是一种硫醚化学物,因其具有高毒性而对人类生命构成重大威胁。开发针对硫醚类化合物的快速、便携化、超灵敏检测器对于防护和急救都至关重要。现有的检测手段包括荧光技术、红外技术以及气相色谱技术等。然而,这些检测方法对仪器设备要求高,便携化程度低。相对而言,光电化学传感具有测试速度快、能耗低、便于携带等优势,更易形成可穿戴的便携化传感装置。传统的光电传感材料是基于金属氧化物的...
陈炜,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电子学、健康信息学、传感器技术在智能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交叉学科的基于智能传感器的健康信息监测系统、可穿戴无线传感器、人体局域网、大数据、信号处理、健康监测系统设计、医疗检测系统设计。
2022年6月24日,南开大学智能传感交叉科学中心揭牌成立。中心立足于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及其他学院的学科优势和雄厚的研究基础,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全球技术、产业制高点,围绕智能传感领域中的科学问题,聚焦仿生传感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智能器件的构筑、仿生系统的集成,以期建成跻身世界顶尖的智能传感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
柔性压力传感器可以用于人机交互、软体机器人、康复医疗等领域,是触觉传感器的重要成员之一。然而,现有柔性压力传感器在高灵敏度、高稳定性以及高传感范围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挑战,限制了其在机器人领域的广泛应用。自动化所先进机器人团队程龙研究员等将结构设计与光电原理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柔性压力传感新思路--基于主动遮挡的光电式压力传感器,该传感器与传统光纤式传感器相比,灵敏度能够提升约一个数量级。
尤睿,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微机电系统(MEMS)器件、微纳加工、生物与化学传感技术。参加学术团体: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技术推广与转化委员会,常务理事;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智能传感器”专项组,专家;“科创中国”青岛高端医疗设备科技服务团,核心骨干;《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青年编委。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