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遗传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作物遗传学 农学院相关记录261条 . 查询时间(0.635 秒)
王拴锁,男,1982年生,博士生导师。现就职于杂粮生物育种山西省实验室,主要从事作物株型及水氮高效利用分子调控机制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相关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分别发表在Science、NatureCommunications、CellResearch、NatureGenetics等著名刊...
2023年2月17日上午,“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颁奖。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科技部长王志刚等出席大会。会上,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国家玉米改良中心陈绍江教授荣获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近日,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题为“A Leucine Rich Repeat Receptor Kinase Gene Confers 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to Maize Southern Leaf Blight”的论文,首次揭示一个编码LRR-RK (leucine-rich repeat receptor kinase)的基因ChSK1(C...
水稻的分蘖数是决定有效穗数的一个关键因素,其对水稻的最终产量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李自超教授团队张洪亮/张战营合作研究克隆了一个新的水稻分蘖形成调控基因,并对其分子作用机制和潜在的育种利用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相关研究结果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在植物学知名期刊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IF=13.263)。
赵合明,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2003年获得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硕士学位,2013年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发育生物学专业学位。2015-2021年在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联合研究院任副研究员,2016-2017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植物学研究中心任访问学者。2018年8月至今任安徽科技学院副教授。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小麦基因组庞大且复杂,功能基因鉴定所需的实验成本高且周期长,制约了小麦功能基因挖掘的效率。小麦的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伴随着一系列基因的时空表达调控,其中基因调控网络在控制复杂性状中发挥关键作用。整合海量的组学数据并发掘其中蕴含的基因调控关系有望加速功能基因发掘,进而从系统水平上实现对小麦表型的精准预测。
2022年12月19日,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农村部甘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与海南大学合作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发表了题为Fast track to obtain heritable transgenic sweet potato inspired by its evolutionary history as a naturally transgenic ...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李自超和张洪亮团队在著名期刊《Genome Biology》(5年 IF 20.367)上发表了题为“Large-scale genomic and transcriptomic profiles of rice hybrids reveal a core mechanism underlying hetero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大规模的杂种群体表型、QTL、转录...
近日,农学院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植物学杂志》(the Plant Journal)在线发表了题为“TaFDL2-1A confers drought stress tolerance by promoting ABA biosynthesis, ABA responses, and ROS scavenging in transgenic whea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
根系是植物从自然界获取水分和营养元素的主要器官,也是应对土壤干旱和养分逆境的第一道防线。强健根系(主根更长,侧根更多)可以显著提高植物在亚适宜条件下的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和利用,从而提升作物的存活率和生产性能。一直以来,关于作物强健根系功能基因挖掘一直是抗逆高产分子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浅根系的水稻研究中已发现了多个与根生物量、根长、根数、根生长角度等性状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然而,根系发...
近日,植物科学领域著名期刊《The Plant Cell》发表了扬州大学农学院刘巧泉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周奕华研究员团队的合成研究成果“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 anchor lipid remodeling directs proteins to the plasma membrane and governs cell wall mechan...
水稻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水稻产量获得大幅提升,而稻米品质却普遍偏低,与国际上一些产稻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为此,21世纪以来,我国水稻育种工作者逐渐重视稻米品质改良研究,特别是稻米蒸煮食味品质这一“卡脖子”难题。
2022年7月23日,国际知名综合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李自超教授团队的研究论文“Natural variation of DROT1 confers drought adaptation in upland rice”。该研究利用稻种资源和水、旱稻遗传群体,通过GWAS和连锁分析等综合基因鉴定方法克隆了一个新的抗旱基因DR...
近日,生物技术领域国际著名期刊Biotechnology Advances在线发表了扬州大学农学院刘巧泉教授团队题为Genetic control of grain appearance quality in rice的研究综述论文。该文全面总结了目前水稻外观品质遗传调控研究进展,并对其中能够用于育种实践的关键基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稻米外观品质遗传改良的策略。
大豆作为世界上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是食用油和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在食品和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提高我国大豆自给能力的唯一途径是突破单产低的局限性,提高大豆种植的比较效益,其核心是增强大豆品种光能与氮肥利用效率,进而提升大豆综合生产能力。通常认为,大豆可以根瘤固氮,生产中可以不施氮和少施氮,但大豆生长过程中一半的氮素仍需要从土壤中获得,在这个过程中深入解析大豆根系对光照...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