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社会学 >>> 社会学史 >>> 中国社会学史 外国社会学史 社会学史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6 共查到社会学史 知识相关记录6条 . 查询时间(0.403 秒)
19世纪末期以来,解释群众现象的心理学语言在全球范围内流传,影响了人们对群众的理解,中国亦不例外。《乌合之众》的“群众”观是其中的代表学说。借助知识社会学探讨《乌合之众》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可发现:近现代以来,《乌合之众》两度被引入中国。民国时期,勒庞的学说塑造和强化了知识界对于群众的犹疑和畏惧态度。由于革命和战争的需要,它还被用于群众动员和操控的培训。2000年之后,《乌合之众》多被用于解释群体...
华中农业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社会学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宗族”、“庙宇”与区域社会史研究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重现大约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此之前,中国经济史和政治史占据着绝对垄断的地位。中国经济史和政治史是描述社会经济形态总体演变趋势的工具,虽然“中国经济史”中间往往加上“社会”二字,叫“中国社会经济史”,实际上在传统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框架内,是看不到什么“社会”的影子的。因为中国历史的变迁图景只容纳了生产力变迁下一种粗线条的人际阶级关系的变迁,而不会给...
自近代中国启动现代化进程以来,广大农村如何应对现代性的挑战,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1978年以来的农村改革,加速了乡土中国创造性自我转化的进程,也催生了农村社会问题的显性化、复杂化。与此相对的是,农村问题不仅没有成为城市知识分子关注的中心,反而被不同程度地忘却和遮蔽,这无疑是当代中国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文化景观。依循历史的尺度和伦理的尺度这两个维度,检视知识分子对农村问题的回应和关注...
近年来, 随着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迈克·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以及沃尔夫冈·韦尔施的《重构美学》等一系列探讨当代西方社会文化观念、审美意识以及生活方式的著作的译介,国内学界也对“消费社会”、“消费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等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笔者在这里无意对此类话题及其相关理论的是非得失进行评价,只想将某些自己感兴趣的观点置于中国语境中予以审视,看看对我们当下的文化建构是否...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整整一个世纪,在风雨飘摇的内忧外患之中,在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礼崩乐坏的大乱世里,中国的知识分子被抛到社会上,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人社会”。他们试图以自己的知识权力和舆论影响力重建社会重心。这个“知识人社会”是自由的,也是独立的,但其根基是不牢固的。它一方面失去了与乡村社会和城市社会的有机联系,另一方面与政治的制度性关联也是脆弱的。更重要的,无论学院还是媒体,都缺乏体制性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