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文艺美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文艺美学 史相关记录20条 . 查询时间(4.426 秒)
《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4部)(套装共5册)》对中国20世纪文学学术发展历史进行了深入细微的叙述,在文艺学学术史研究领域具有填补空白的开创性意义。全书以20世纪作为历史的坐标,以传统文论作为前史背景,并突出了20世纪中国文艺学现代转型的重大主题,明确了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
近日,我院董国炎教授的新著《扬州评话发展史》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为2018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该书旨在中国经济文化演变背景下考察扬州文化,在中国文艺发展史背景下考察扬州文艺,在新的文艺观念指导下认识扬州评话的价值。在勾勒扬州评话史的材料线索的基础上,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分析了扬州评话的艺术经验和发展规律、审美经验。从而确定了扬州评话研究的时间范围、地域范围、语音特点,围绕鲁迅提出的平民...
朱德发教授是当代著名学者,新中国第二代学人的代表之一。他被同行称之为“学术劳模”,具有独到 的学术眼光和博大的人文胸怀,其创造性成果呈现出创新思维。他从五四文学研究出发,以人为本,以文学史建构 为主体工程,为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他为领军的山东师范大学现代文学学术团队是一支梯队 合理、实力雄厚、成果卓著、影响巨大的学术队伍。《朱德发文集》代表了他的学术研究的高度,表现了他敢于而...
《女神》时期集外诗作的发掘和郭沫若早期新诗的文学史形象书写嬗变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女神》与集外诗作的对照,既可以还原郭沫若早期诗歌多体式、多元化的尝试,也可以印证诗人创作中一直存在着的两极化创作现象。兼顾诗人风格各异的诗作,有利于调整对郭沫若《女神》时期的文学史书写。
中国人民大学西方文艺理论史参考书目。
艺术史写作与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  写作  艺术史       2010/1/5
本文结合作者主编几本中国当代艺术图鉴的过程强调指出,为了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书写,我们不仅必须做好资料积累的工作,而且还必须运用特定价值标准去呈现历史。此外,作者还结合撰写《越界——中国先锋艺术:1979-2004》一书的情况,谈了与中国当代艺术史写作有关的问题。
在最近几年里,有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学史研究者似乎是不约而同地重视起文学作品来。这一现象或许可以被解释为这样:历来的理论家和文学史研究者之所以不重视文学作品,是因为我们很难直接从文学作品那里获得真知卓见;今天有人下定决心要“回到文学作品本身”,是因为他们终于看清了一个事实:远离了文学作品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只能带来空谈与废话。 文学史研究者终于宣布要以文学作品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听起来有点荒谬—...
审美关系本体论是在西方美学的辩证发展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大体上说,古代美学是客体论的美学,近现代美学则走向主体论美学。在客体论与主体论的对峙发展中,主客体关系论美学作为审美本体论探讨的“第三条道路”,为美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一、客体论视野中的审美关系说 波兰美学家符·塔达基维奇在其所著《西方美学概念史》中,敏锐地发现了“中间道路”的审美本体理论的萌芽。他说:“审美的客观性曾经...
《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书影 。
中国美学史的先声     中国美学史       2007/12/25
中华书局最近出版的施昌东同志的《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是为中国美学史宏伟结构打基础的工作,也可以说是开中国美学史的先声。 美学这门新兴学科,在解放前虽然有少数人研究,但并不系统。解放以后,先是传入了苏联的美学理论,但失之粗糙,教条主义习气很浓,而且往往将文艺理论与美学理论混为一谈,常常模糊两者的研究对象。这个流弊,在后来我们不少美学论文中还存在。在五十年代中到六十年代初,美学在中国曾吸引了不...
“中国二十世纪文艺学学术史”有着怎样的运行轨迹?可否为它画出一个鸟瞰图? 我们之所以研究和撰写“中国二十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主要任务就是力图把握住并且描画出百年文艺学的运行轨迹,即这一百多年来古典文论(诗文评)怎样转换为现代文艺学,现代文艺学怎样生长、发展、变化,以及这中间有些什么经验教训可资借鉴。要想知道我们所把握的“中国二十世纪文艺学学术史”运行轨迹的具体线路,只有请读者阅读全书。然而,为了读...
历史的回顾使人清醒,学术史的清理使人更能冷峻地面对自己思想延伸的历史。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思想解放浪潮中,学术界在思考拓展新的思维空间和学术新维度的深层问题,但在人文科学长期僵化思想压抑中,无法寻绎到新的思想资源和入思角度催生新的思想,也无力从人文体系中产生新思维的平台。于是以“科学”的名义,寻找人文科学转型的地基,成为时代的内在焦虑和要求。并进而在科学方法论中,获得...
审美关系本体论是在西方美学的辩证发展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大体上说,古代美学是客体论的美学,近现代美学则走向主体论美学。在客体论与主体论的对峙发展中,主客体关系论美学作为审美本体论探讨的“第三条道路”,为美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鉴于中国文化是独特属性和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有必要建构一种有别于“审美思想史”和“审美器物史”的“审美文化史”。而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文化史”,则应是介于“道”、“器”之间的文化形态、介于归纳、演绎之间的描述形态、介于理论、实践之间的解释形态。
中华书局最近出版的施昌东同志的《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是为中国美学史宏伟结构打基础的工作,也可以说是开中国美学史的先声。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