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中国哲学史 >>> 先秦哲学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先秦哲学相关记录1305条 . 查询时间(4.941 秒)
择儒学之善者,为现时代服务     儒学  现代       2009/9/4
儒学中有不少东西在今天还是有其一定的社会价值的。例如: 与西方传统文化相比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教色彩是比较淡薄的。儒学适应中华民族的习俗和心理,充分地体现并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征。以伦理道德为例,在西方社会中,直至今日,宗教在维系社会伦理道德、调节个人心理平衡等精神生活方面,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特征之一是,信仰外在的万能的神(上帝),遵循上帝的诫命或意旨,把自我贡献给上帝,在精神上与上帝...
《中华儒学源流》     中华儒学源流  宋志明       2009/9/4
《中华儒学源流》。
“道”的认识论解析     认识论         2009/8/24
“道”的认识论解析陈霞汪伊举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的古代哲学中,现代认识论所讨论的内容都是包含在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观的总体思想之中的,没有分化出独立的哲学认识论。认识论作为独立的哲学大系是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发展的结果。它主要是研究认识的主体怎样把握客体,也即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从而使它享有与逻辑论(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以及逻辑方法)、本体论(研究精神与物质关系)同等的地位。
在今本《老子》中,直接论述有无关系的命题有两个,即第二章的“有无相生”和第四十章的“有生于无”。这两个命题之间显然是存在矛盾的。对此,前辈学者亦曾有所省察和质疑,如马叙伦认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乃《淮南》语羼入者。第二章明言有无之相生,义正与首章‘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相合,则安得此复言‘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耶?”(马叙伦,第396页)但由于当时还缺乏确凿的史料依据,这种...
近年来,“东亚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所谓“东亚价值”,其核心被认为是(政治)权威主义的价值观,是与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分不开的。本文通过对孔子和孟子的相关思想和实践,尤其是孟子政治思想核心的王道观念进行一些梳理,来认识儒家是怎样看待政治权威主义的。
《庄子》哲学中的个体与自我     庄子  哲学  个体  自我       2009/8/21
《庄子》以“道通为一”规定世界的终极形态,但在现实的存在这一层面,注重个体及个体性的原理又构成了其重要特点。在《庄子》那里,个体性的原理既有本体论的内涵,又展开为价值观的原则,其中包含多方面的理论意蕴。
道与气的哲学         哲学       2009/8/21
中国哲学形成的时候,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在周天子有名无实的统治之下,各诸侯国国内、国际的纷争不断,如何治理好国家,使国家强盛、富足而有秩序,并且使天下免于动乱,是当时思想家们关心的首要问题。思想家们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为诸侯聘用,获得社会的承认,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老子之人文自然论纲     老子  人文自然论纲       2009/8/18
人文自然是一个新概念。提出这个新概念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从本质上揭示和强调老子之自然的基本精神,避免各种误解,同时为老子哲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发展开辟一条可能的途径。人文自然的提法似乎有点怪。通常我们所说的人文和自然往往是相对而言的,有时二者甚至是相反的:自然界与人文界完全不同,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领域、方法也很不同。现在把人文和自然合成一个概念,如何可能?有什么必要呢?
人们现在习惯说的“公平”概念,似乎是一个西方舶来品,是一个现代政治哲学的概念,其实不尽然。西方现代政治哲学家的确是把这个概念作为其学说的最基本概念来阐述,并由此生发出整个政治哲学理念,但是,并不能由此断定公平问题只是一个西方的或现代的问题。公平问题由来已久,它涉及到一个社会政治生活的平衡、和谐与稳定,也涉及到政权结构的合法性问题。任何一个社会,或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为了避免社会动荡,寻求社会安定...
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旧的生产关系趋于解体,新的生产关系尚未建立,社会处在一种无序状态。面对这种局面,当时的有识之士开出了各种救治社会的药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克己复礼”,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提出“小国寡民”,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严刑峻法”,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则提出最具伦理色彩的“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政治主张。
署名穆南珂的文章《儒家典籍的语境溯源及方法论意义》(见《哲学研究》2002年第12期,以下简称“穆文”),提出“历史地研究儒学”、“批判地对待儒学”的要求,即希望对儒学语境进行追溯和在方法上强调“批判”。原则上,这些观点本身并无新颖之处。而且,穆文引申不出上述观点,彼此并不相应。笔者对穆文中的一些论点,特别是其方法论,不敢苟同。既然穆文要求与笔者商榷,权且以此文作答,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列文森(1920—1969)作为美国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以一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奠定了其令人瞩目的学术地位。在这部著作中,他着重从思想、政治、历史三个不同的视角层面,剖析了主要由儒学所培养的文化精神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以及儒教在现代社会的命运,尤其着力于揭示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及由其所决定的儒教在现代社会成为一种历史存在的必然性,许多深刻见解至今发人深省...
儒教是一个包括哲学、政治、经济、教育等多方面内容的庞大的思想理论体系。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时间里,儒教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曾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传播海外,对东亚地区特别是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是东亚地区的重要精神遗产之一。
诸子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期,中华思想文化的许多成分,都可以从诸子百家找到某种因子。诸子百家争鸣开端于春秋末期,是直接由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发展而来的。没有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的孕育,就不可能有其后的诸子百家争鸣。可以说,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诸子百家争鸣的直接准备,也是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如果不了解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不仅难以认识诸子百家,也不可能很好地认清其后的中国思想文化。
公共秩序是以公共权力运作为枢纽的行为规范体系。作为源于社会又高居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力量,公共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其有效运作是公共秩序得以维系的前提,而其不当运作又往往导致公共秩序的崩溃解体。因此,如何有效地规范公共权力的运作就成为政治秩序建构和维系的关键,成为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