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新闻学与传播学 >>> 传媒政策与法规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传媒政策与法规相关记录222条 . 查询时间(0.462 秒)
2017年4月20日-4月21日,由我校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主办,亚洲传媒研究中心、艺术学部、移动互联与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英文期刊《Global Media and China》编辑部、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共同承办的第十二届亚洲传媒论坛在京举办。本届论坛以“全球化•社会发展•社会化媒体变革”为主题,邀请到传媒领域国际知名学者、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2017年新闻与传播硕士(财经传媒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2014年10月27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暨第八届中国纪录片论坛近日在京举行。报告指出:2013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层次变化,主管部门的行政调控手段进一步精准化,主体格局向多元化方向推进,“受众”向“用户”的转变推动制播和运营方式的调整。
在中日“满洲交涉”中,《顺天时报》不惜牺牲多年来因“呼吁立宪改革”积攒的声誉,想 方设法为日本辩解;并且针对清朝上下国民心理,展开“理”与“势”的分析,诱导、迫使国人 让步。这是日本民间团体的在华报纸,首次在中日两国的冲突中扮演重要角色,其言论策略影响 了后来日本侵华时期的在华媒体。
1912年8月,《泰晤士报》驻京著名记者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G. E. Morrison)辞去记者之职,接受袁世凯的聘书成为其领导的北京政府顾问。对于莫理循为何从无冕之王转而涉足政坛的原因,学界鲜有探讨。有学者认为莫理循辞职的主要原因是迫于财务上的压力,同时兼有其他复杂原因,但对此并无详述。本文认为,莫理循放弃新闻职业从政的原因既有他渴望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性格内因,也有当时他所处情境的各方面外因...
本文将国家形象界定为国家客观现实经过文化价值观、国家利益观、大众媒介三重偏曲后投射在国内和国际公众意识中的主观映像。以此为基础,作者认为对国家形象的准确分析需要将其还原到由空间和时间构成的四维认知情景中去,并逐一分析了认知对象国、认知环境、认知者(目标国家受众)和时间这四个构成要素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此外,对国家实力形象和国家意图形象的划分也为解析国家形象提供了新的维度。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