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恒星与银河系 >>> 恒星物理学 恒星天文学 恒星形成与演化 星际物质物理学 银河系结构与运动 恒星与银河系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恒星与银河系相关记录1865条 . 查询时间(0.522 秒)
2022年3月28日,国际著名天文专业期刊《天体物理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刘洪涛研究员、封海成博士与合作者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斯隆数字巡天类星体光谱数据,通过红向移动的宽发射线,研究了活动星系核中心黑洞质量测量中的维里系数和黑洞吸积辐射压的贡献。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日冕观测与选址组在日冕波动的研究中获得新进展。该研究由博士研究生周新平等人完成,研究结果发表在《天文学与天体物理》(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上。研究首次发现和验证了日冕波在冕洞边界发生了全反射,为日冕波的真波本质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王博研究员等人在毫秒脉冲双星领域取得新进展,解释了长轨道周期毫秒脉冲双星的形成。这一成果“Formation of millisecond pulsars with long orbital periods by accretion-induced collapse of white dwarfs”发表在2022年3月出版的《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上。
2019年7月,台湾鹿林天文台TAOS望远镜在新疆天文台奇台观测站安装完成,主要开展恒星磁活动行为观测研究等工作。运行以来,海峡两岸科研人员加强该研究领域合作对话。2020年4月23日-29日,台湾“中央”大学天文研究所陈文屏教授与新疆天文台光学天文与技术应用研究室刘进忠研究员等相关合作者,利用TAOS中50厘米望远镜和南山1米大视场光学望远镜对一颗近邻太阳的M型红矮星Wolf359磁活动特征的光...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廖文萍副研究员等人综合多种研究手段在“多星系统中的密近双星”研究方面再获新进展。他们发现由活动相接双星,单谱双星和目视伴星组成的物理上存在联系的特殊五星系统,揭示伴星天体在密近双星的形成演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研究密近双星的形成和演化提供天然的实验室。相关研究成果于3月15日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磁转动超新星爆发核合成研究中取得进展,指出(α,n)反应是弱快中子俘获过程(weak r-process)中的主导反应,相关成果于3月9日发表在美国天文学会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近期,广州大学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王锋教授、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邓林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团队和西华师范大学团队,合作开展了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热亚矮星的搜寻研究。该研究基于LAMOST发布的光谱数据,通过构建深度学习模型,并将得到的模型应用到LAMOST中热亚矮星的识别和筛选中,得到了2393个候选体,通过交叉和人工证认,有2092颗被证明是热亚矮星,其中25颗是新发现的。该项...
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团队基于前期的方法积累,利用欧洲航空局Gaia卫星数据搜寻到了700多个新的疏散星团候选体,在银河系疏散星团搜寻方向迈出了坚实一步。
近期,国际天文期刊《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郭彦君博士与合作者利用LAMOST中分辨率巡天数据开展的早型星双星方面的研究工作。该工作从LAMOST DR7中共识别出9382颗早型星, 并给出了早型星双星比例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为研究早型星的形成及演化提供了可靠的、一致性样本。
天文学家通常运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简称VLBI)技术来解析遥远天体的精细结构。VLBI是将位于不同地点的多个射电望远镜联合起来,等效于一台口径与望远镜之间最远距离相当的“虚拟望远镜”。距离越远,等效望远镜的口径就越大,其观测精细结构的能力(即分辨本领)也越强。这种“虚拟望远镜”可以通过国际VLBI网实现,如美国VLBA(Very ...
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组博士生刊迪丽耶·图尔荪在导师加尔肯·叶生别克研究员的指导下,与德国马普射电所等多个研究机构科研人员合作,利用德国100米射电望远镜在W33巨分子云内探测到多条氨分子谱线,得到其内部致密团块的精确物理性质。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文和天体物理》(2022, A&A, 658, A34)。
2022年1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张翔助理研究员与她的澳洲合作者、来自科廷大学国际射电天文研究中心(ICRAR-Curtin)的Hurley-Walker博士等通过分析SKA先导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发现了一个具有异常缓慢周期性辐射的射电暂现源。研究团队认为该射电暂现源可能是一个超长周期的磁星或拥有超强磁场的白矮星。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1月27日的《自然》杂志上。
此次利用FAST获得的观测值,说明分子云及原恒星核存在磁力耗散的其他机制,分子云可能比经典理论想象的更早达成磁超临界状态,也就是恒星形成的过程可能比想象中更早更快。新的发现将推动解决磁通量问题。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博士研究生李福兴和导师钱声帮研究员等在大质量相接双星研究方面获新进展。该工作发现半人马座V606是一颗通过Case A物质转移刚刚形成的大质量相接双星,并首次发现该双星存在一个较大质量的伴星天体。该研究成果于1月10日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在线发表。
银河系总质量是天体物理的基本参数,与很多重要天体物理问题直接相关。近日,由国家天文台王建岭副研究员领衔的国际团队,与巴黎天文台Francois Hammer和杨雁宾博士合作,利用盖亚卫星最新观测数据,结合新一代动力学建模方法,推导了银河系重子物质与暗物质的质量分布。他们发现银河系质量在5到8千亿太阳质量之间,这表明银河系比之前测量较轻。这一结果最近发表在国际期刊英国皇家月刊上(Wang et al...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