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太阳与太阳系 >>> 太阳物理学 太阳系物理学 太阳系形成与演化 行星物理学 行星际物理学 陨星学 太阳与太阳系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太阳与太阳系相关记录1793条 . 查询时间(0.473 秒)
在过去数十年里,数以千计的系外行星被发现,其中包括许多比地球体积更大、内部温度压力更高的岩质系外行星。目前,大多数描述这些岩质系外行星内部成分的模型都是基于地球分层结构的缩放版本,即由硅酸盐为主的幔包围着铁核。虽然这些模型便于我们理解岩质系外行星的内部结构和组成,却忽略了大型岩质系外行星(比地球体积或质量大)中极端温度和压力条件所造成的物质属性变化。例如,Unterborn and Panero ...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以及太阳动力学观测站(SDO)的观测数据,探讨了活动区浮现过程的物理本质。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天文学与天体物理》(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上,该项研究工作主要由王金成助理研究员及其合作者闫晓理研究员等人合作完成。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李焱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通过分析p模式震荡频率来探测太阳大气层中小尺度磁场分布的新方法,并且发现太阳光球层中存在一个以前尚未被认识到的小尺度磁冠拼接层。
Scientists last autumn revealed that the gas phosphine was found in trace amounts in Venus’ upper atmosphere. That discovery promised the slim possibility that phosphine serves as a biological signatu...
Scientists at Cornell and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have identified 2,034 nearby star-systems – within the small cosmic distance of 326 light-years – that could find Earth merely by watch...
6月19日至21日,首届全国行星科学大会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国深空探测的快速发展,催生发展出一门多领域交叉新学科——行星科学。未来,我国科学家将在行星科学和行星探测领域开展一系列前沿探索。
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研究是国际前沿领域。为促进国内外学者合作与交流,推动国内行星科学发展,中国天文学会行星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行星科学重点实验室、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拟定于2021年8月12-15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联合举办“中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前沿研讨会暨中国科学院行星科学重点实验室和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21年联合学术年会”。
太阳莱曼阿尔法(Lyα)发射线是太阳紫外光谱中最强的一条发射线。早期的研究表明,耀斑发生期间,该谱线表现出明显的辐射增强。然而由于受仪器观测性能的限制,基于该谱线的太阳观测(尤其是成像观测)一直很少,相关的研究工作也很少。为了弥补这一观测空缺,我国正在研制中的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卫星将搭载能够在该波段对整个日面及低日冕进行高分辨观测的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LST)。
近地小行星2005UD与其他两个近地小行星(3200)法厄同、1999YC一起共同组成双子座流星群的‘综合母体’(英文简称PGC)。对双子座‘综合母体’成员小行星的观测研究可以帮助理解太阳系小行星、近地小行星和流星体的起源及三者之间的关联问题。云南天文台太阳系小行星物理研究团组的研究人员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小天体研究团组合作,对双子座流星雨母体2005UD的光谱和测光数据进行了反演分析研究,他们发现...
为推动我国行星科学和行星探测领域的机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广泛交流,展示最新科研成果,开发科研新思路,探索未来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道路,促进我国行星科学人才的培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定于2021年6月18日至21日在中国苏州举办2021年全国行星科学大会。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30日发表一项天文学重要发现:星际彗星2I/鲍里索夫(2I/Borisov)比人类在太阳系中观测到的所有其他彗星更“原始”。而据《自然·天文学》杂志另一项研究显示,2I/鲍里索夫周围尘埃的特征与太阳系彗星很不一样。这两项研究支持了2I/鲍里索夫的星际起源,亦表明其或是目前观测到的首个“真正原始”的彗星。迄今在太阳系中观测到的星际天体只有两个:第一个1I/奥陌陌被认为具有小行星...
2021年3月24-27日,国家天文台颜毅华研究员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频谱成像的太阳大气磁场诊断及相关物理过程”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等参加单位的项目成员参加了本次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办、紫金山天文台承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常务副主任董国轩、天文处处长刘强、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赵公博、科技处处...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将于近期完成新一轮升级改造,向芯部电子温度1亿摄氏度、100秒长脉冲等离子体的科研新目标发起挑战,力争将世界可控核聚变能源研究推向新高度。“万物生长靠太阳,EAST拥有类似太阳的运行机制,因此有‘人造太阳’之称。”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王腾博士说,煤、石油、天然气未来有枯竭的危险,还存在一定的...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以现代天文学的眼光来看,他说得一点儿都没错。尽管我们用肉眼看不出太阳的变化,但是通过望远镜、日冕仪等设备,人们发现日珥、黑子数目、日冕形状等日面特征几乎每天都变化不断。
太阳发射出大量带电高能粒子对地球电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其中尤以太阳黑子、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对地球电磁环境影响最为显著。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