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进化论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生物进化论相关记录551条 . 查询时间(0.446 秒)
2021年12月9日,应生命科学学院陈佺院长、黄大卫教授邀请,西北工业大学王文教授做客“百年南开之生命讲坛”,在四教101报告厅作了题为“动物重大性状进化的遗传创新基础”的学术报告。报告开始前,陈佺院长向大家介绍了王文教授的研究经历、主要研究成果等,并为王文教授颁发了“百年南开之生命讲坛”主讲人纪念牌。
2021年12月2日下午,应生命科学学院黄大卫教授、卜文俊教授邀请,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东教授和张爱兵教授做客“百年南开之生命讲坛”,在南开大学四教101报告厅为师生们带来了精彩的线上报告。报告开始前,南开大学卜文俊教授分别介绍了任东教授和张爱兵教授的教育、研究经历以及所获荣誉。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和马麝(M. chrysogaster)是全球濒危物种,为减少野外麝科动物被捕杀的压力并可持续利用天然麝香资源,进而促进野生麝有效保护和种群恢复,1958年开始我国相继开展了林麝、马麝等麝科动物的人工饲养和繁殖研究。随着养殖技术日益成熟,养殖数量逐年上升,也发现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肠道疾病是限制麝科动物人工养殖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而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微环境...
肠道微生物伴随宿主进化并与动物胃肠道构成了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参与宿主食物降解、营养吸收、免疫调节等重要生理活动,对宿主健康至关重要;同时,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受到宿主遗传背景、年龄、消化道不同部位等内在因素以及食物组成、地理环境、季节等外在因素的共同影响。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和甘肃鼢鼠(E. cansus)属于两种典型的地下啮齿类近缘物种,然而两物种间胃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多样...
2021年11月8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何向伟课题组在Journal of Cell B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Pcp1/pericentrin controls the SPB number in fission yeast meiosis and ploidy homeostasis”的研究论文。大部分真核生物主要以单倍体或者二倍体的形式生活,生物体个体的多倍体化在自然界中并不常见。研...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方法的整合分析,揭示了全球杜鹃花属植物的时空进化历史和辐射进化机制,为世界性植物大属的进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例证,并表明谱系转录组学在植物生命之树重建中是一个非常高效的方法。
Some time in Earth’s early history, the planet took a turn toward habitability when a group of enterprising microbes known as cyanobacteria evolved oxygenic photosynthesis — the ability to turn light ...
作为人类近缘的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恒河猴在脑科学、分子演化、药物研发等基础与转化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恒河猴基因结构主要源于预测,严重制约了该特色模型在分子水平的研究与应用。
《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与周忠和主导,联合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南京大学、临沂大学、天宇自然博物馆完成的有关鸟类尾羽演化的研究,报道了一类具有针型尾的中生代反鸟类,揭示了性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动态相互作用对鸟类早期演化的影响。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人类演化研究论文称,气候条件曾影响早期智人离开非洲的时间和路线。这项研究强调了古气候变率在现代人扩散事件中的作用,或加深人们对智人演化历史的了解。
2021年8月23日,从《中国科学院关于公布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评审结果的通知》获悉,版纳植物园毕业生张秋月、张霁荣获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不仅是对研究生勤奋学习、创新进取的激励,亦是对培养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肯定。版纳植物园每年都有多名学生获此殊荣,彰显了版纳植物园研究生培养水平的逐步攀升。
中新网昆明7月31日电 (记者 胡远航)记者31日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张亚平院士课题组、王国栋研究员课题组和云南大学梁斌研究员课题组组成联合攻关团队,首次揭示家犬适应欧洲牛奶饮食的遗传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进化生物学领域著名杂志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
2021年7月7日,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研中心)黄卫昌课题组研究助理蒋凯与华东师范大学、爱丁堡大学、上海植物园和上海师范大学学者合作,在生物地理学著名期刊Journal of Biogeography在线发表了题为Shifting roles of the East China Sea in the phylogeography of red nanmu in East Asi...
种系不老化的概念要追溯到19世纪的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所提出的观点,然而由于新陈代谢活跃,种系会随着时间不断积累损伤和其它变化,也就是说其也会衰老。为了使得新的生命以同样的年轻状态开始,种系就必须在后代中恢复活力。
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ISSCR)取消了存在了几十年的、对人类胚胎体外培养的时间限制,让研究人体发育和疾病的研究人员能有更多的进退空间。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