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其他学科 >>>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材料科学其他学科相关记录2950条 . 查询时间(0.604 秒)
付云龙,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和1988年在兰州大学分别获得理学学士与硕士学位,进入山西师范大学任教至今,并于2002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无机-有机杂化智能变色材料、主客体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联合资助课题1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Coordination Chemis...
王瀛,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要从事物理化学的教学及新能源材料与绿色催化方面的研究。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电子显微镜实验室高鹏研究员课题组与合作者利用低剂量成像技术实现了杂化钙钛矿(CH3NH3PbI3)在原子尺度上的结构表征,并揭示了其分解路径。2021年9月17日,相关研究成果以《原子尺度揭示CH3NH3PbI3结构及分解路径》(Atomic-scale imaging of CH3NH3PbI3 structure and its decomposition p...
2021年10月14日至15日,第一届“中国—西班牙国际火安全材料与技术进展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召开。马德里分会场设置在西班牙马德里高等材料研究院会议室,北京分会场设置在北京理工大学西山实验区阻燃楼会议室。研讨会由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国家阻燃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火安全材料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班牙马德里高等材料研究院、西班牙弗朗西斯科维多利亚大学共同主办。活跃在火安全材料和技术研...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光电界面团队发展了横截面开尔文探针显微镜技术(SKPM),突破了垂直封闭构型限制,实现了薄膜光电器件工况下界面能带结构的动态表征,成功解析了器件未知工作机理,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最近,我们正在为11月举行的2021中国(西安)国际3D打印大会暨秦创原增材制造‘两链’融合高端论坛做准备,大会将邀请全球增材制造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机构、企业创客等参加,探索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新业态与新模式,推动增材制造领域技术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发展。”9月1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教授告诉记者。
2021年10月11日,中国感光学会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感光学会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水滑石基高效人工光合成材料体系创制”项目荣获中国感光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项目主要完成人为张铁锐、赵运宣、赵宇飞、李振华、施润、吴骊珠。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张云团队基于长余辉材料持续发光这一特性,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对生物窗口响应效率较高的稀土长余辉纳米材料并首次将其应用于癌症免疫治疗领域,引发了机体强烈持久的免疫响应,实现了对肿瘤的高效抑制。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重要战略部署,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推动学科交叉,积极应对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现发布5项专项项目(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和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中的要求及注意事项申请。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柳红和周宇联合研究团队巧妙地引入重氮吡唑啉酮作为偶联配体,通过调控催化体系实现了苯基吡唑烷酮底物中多个反应位点的选择性活化和环合,高效高选择性地构建了四种不同结构类型的螺吡唑啉酮分子骨架,为进一步活性筛选和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奠定了良好的化学物质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2021年9月25日,在2021中关村论坛全体会议上,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于海峰发布了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成功使量子比特退相干时间达到503微秒,打破了2020年3月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组保持的360微秒的世纪纪录,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近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卢磊研究员团队与美国田纳西大学、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合作在这一科学难题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9月23日在《科学》(Science)周刊上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线发布。
为有效推进合肥电子材料产业发展,助力安徽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2021年9月24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举办了长三角新材料论坛暨中欧电子材料国际创新中心签约揭牌仪式。
最近,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郑庆东研究员团队与武汉理工大学王涛教授以及北京交通大学张福俊教授团队合作,在前期设计的以无sp3碳的梯形稠环(D)为核的受体材料的基础上,用硒吩环替换稠环核中的噻吩环并调整硒吩环在稠环核中的位置和数量,对目标材料的分子内非共价相互作用进行调控,设计并合成了3个新受体材料MQ3、MQ5和MQ6。
近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团队陈静副研究员等科研人员通过精心设计水凝胶的组分、网络结构和链间相互作用,发展了一类集超拉伸、高透明、自粘附、可3D打印、生物相容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离子导电水凝胶材料。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