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光学 >>> 几何光学 物理光学 非线性光学 光谱学 量子光学 信息光学 导波发光 发光学 红外物理 激光物理 应用光学 光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光学相关记录1656条 . 查询时间(2.16 秒)
2023年12月2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宏斌课题组基于新型铜碘杂化团簇,构筑出低成本、高效率、高亮度暖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器件。得益于所设计的铜碘杂化团簇具备的高构型熵、高发光效率和宽光谱发射等特性,研究实现了高效暖白光LED器件无掺杂、低成本、大面积的溶液法涂布制备,这是非铅金属卤化物LED领域的新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以High efficiency warm-white light-emi...
外泌体是直径为40 nm-160 nm的胞外囊泡。外泌体因携带大量母细胞的生物信息,在细胞间通讯中具有重要作用,被视为下一代的癌症生物标志物。传统检测外泌体的方法存在耗时长、灵敏度低等问题,因此亟需发展快速、灵敏且可同时检测多种外泌体的新方法。 
2023年12月15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团簇光谱与动力学研究组(2506组)江凌研究员、李刚副研究员团队采用自主开发的基于大连相干光源(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的纳米气溶胶质谱实验方法,分别研究了异戊二烯与Δ3-蒈烯/β-石竹烯的混合挥发性有机物(VOC)的臭氧反应、异戊二烯与NO和SO2的光氧化反应过程,揭示了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形成机制。
超分子主客体结构在分子尺度上的组装模式和运动行为使其在被引入到聚合物体系后能够调控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因此,开发新型超分子主客体结构将为发展机械互锁聚合物并优化聚合物力学性能提供重要的分子基础和创新思路。
清华大学王晓锋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以《从一颗周围充满尘埃的红超巨星爆发出的激波闪光》(A shock flash breaking out of a dusty red supergiant)为题于2023年12月14日在线发表在《自然》(Nature)上。该研究发现了红超巨星爆炸所产生的激波渐变现象,颠覆了传统恒星死亡理论的预期。云南天文台张居甲青年研究员、熊定荣副研究员使用丽江观测站60cm光学...
短波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作为调谐激光频率的重要器件,在全固态激光器中颇具应用价值。由π和/或非π共轭硼氧阴离子组成的硼酸盐,具有丰富的结构化学和性质可调性,已成为探索新型短波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的优选体系。硼酸盐结构中常见的结构类型是零维阴离子框架。其中,π共轭的B-O簇是研究热点。[B3O6]簇相较于[BO3]基元,具有更大的超极化率和极化率各向异性,是实现大倍频和适中双折射率的优秀功能“基因”。统...
外泌体是直径为40 nm-160 nm的胞外囊泡,因携带大量母细胞的生物信息,在细胞间通讯中起着重要作用,被视为下一代的癌症生物标志物。传统检测外泌体的方法存在耗时长、灵敏度低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发展一种快速、灵敏且可同时检测多种外泌体的新方法。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天文台光学天文及技术应用研究室博士研究生吕成龙在导师艾力·伊沙木丁研究员指导下,利用TESS空间望远镜高精度时序测光数据进行研究,通过对59000多颗盾牌座δ型变星的筛选,成功认证出了7颗大振幅盾牌座δ型脉动变星(HADS)。这一研究成果已正式发表在《天体物理杂志》(2023,APJ,959,33)。
2023年12月1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提出了多平面低相干衍射成像技术。相关研究成果以Multi-planar low-coherence diffraction imaging为题,发表在《光学与激光工程》(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亮教授团队和问天量子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短波红外单光子激光雷达取得重大进展。研究团队通过全自主研发的单光子探测器芯片,匹配读出电路,结合全光纤激光雷达,开发了全天候、大扫描角度的激光雷达成像系统,为短波红外单光子成像及其核心芯片制备提供了开创性的方法,相关成果以“Single-Photon Depth Imaging Using a Photodetector With a Wir...
大火成岩省是短时、巨量喷发的镁铁质岩浆建造,代表了地球内部巨量物质和能量的集中释放。地质记录表明,大火成岩省可以通过大规模火山脱气(包括H2O、SO2、CO2、F和Cl)对全球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可能造成生物大灭绝等重大灾变事件。大火成岩省的成因目前还没有一致看法,早期科学家们都强调了过量的热或者减压熔融的作用,但是后来的研究者强调岩浆中高的水含量对大火成岩省的形成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位于我国西南地区...
近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系刘志博课题组与合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Photocatalytic direct borylation of carboxylic acid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报道了羧酸类化合物在可见光催化下的直接脱羧硼化方法学。
铁电材料因存在自发极化,可以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即体光伏效应和光诱导热释电效应。铁电材料的光伏效应在理论上被认为可以超过p-n结太阳能电池的Shockley-Queisser极限,光热释电效应则不受光波长的限制,可以响应到红外波段,两者及其耦合效应在光电探测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是铁电材料的宽带隙和低热释电系数限制了其光伏响应和热释电响应。窄化带隙不仅有利于提高光伏...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万松明团队与上海大学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尤静林团队,在二氧化锗(GeO2)熔体中发现了三配位的锗原子。2023年11月23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2023年11月23日,《地球化学观点快报》(Geochemical Perspectives Letters)以封面文章形式,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成果。科研人员基于自主研制的深海原位拉曼光谱探测系统,构建了天然气水合物上升时随水深变化的演化模型,并通过深海原位实验首次证实了天然气水合物可携带冷泉气体到达海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