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岩土力学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岩土力学相关记录272条 . 查询时间(4.063 秒)
干热岩地热资源潜力巨大、绿色可再生,是一项战略能源,日益受到世界主要国家的高度重视。深部干热岩地热开发通常是将流体工质(如水、二氧化碳)注入地下裂隙通道中换出热能并循环至地面系统。热工质在裂隙中的流动换热规律及其表征是其中重要科学问题之一,也是开采方案优化设计以及高效采热技术开发的基础。针对该问题,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白冰及研究员李小春等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取得系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韦昌富团队在不同压力、边界温度、初始土样高度条件下,对饱和粉土进行了冻胀试验,研究了温度梯度、冻结速率、土样高度和压力对冻胀的影响。当土中温度变化很缓慢时温度场可视为准稳态,冻胀速率与温度梯度成正比例增长关系,其比例系数随着压力增大而线性减小;冻土中温度变化较快时,冻胀速率还与冻结速率有关。将总冻胀速率分解为准稳态冻胀速率与瞬态冻胀速率。准稳态冻胀速率与压力和温度...
2018年4月14日,由西安科技大学杨更社教授及其团队青年学者发起的第一届寒区岩石力学与工程青年学者沙龙在西安举行,西安科技大学副校长李树刚参加会议并致开幕辞。会议邀请了重庆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高寒高海拔地区道路工程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寒区隧道、道路安全及健康,冻岩力学和冻土力学的基础理论等问题作了特邀报...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和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合作,在页岩气藏气水流动机理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科研人员设计了页岩水吸附解吸及渗吸装置,研究了页岩的水吸附解吸和渗吸特征,揭示了页岩水吸附解吸和渗吸机理,建立了页岩水吸附扩散数值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页岩中水吸附与有机碳含量、矿物组成密切相关,GAB等温模型可以描述和预测其吸附过程,而FHH曲线可用于区分...
2018年1月28日,地球物理领域知名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刊发了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宁伏龙教授研究团队的研究论文:基于粉土/砂直剪测试的含水合物沉积地层力学强度评估(Strength estimation for hydrate-bearing sediments from direct shear tests of hydrate-bearing sa...
目前,全国共有尾矿库11359座,其中五等小型尾矿库占总量66.9%,具有在线监测技术的尾矿库数量为1102座,而每年投入的整治经费呈逐年增加趋势。尽管如此,全国仍有31座危险库,1451座“头顶库”和466座“三边库”,这些尾矿库安全风险程度高,且大多位于人口稠密的城镇与村庄上游,威胁着库区下游的城镇和村庄居民生命与财产安全。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施工过程力学课题组通过对三维应力传感器技术理论、状态信息实时感知及智能在线处理等技术方面的深入研究,取得如下进展:(1)自主研发一种高精度的光纤光栅三维应力传感器,其耐腐蚀性、抗地下水和电磁干扰性能及长期稳定性大幅提高,可同时实现对工程建设期的岩体地应力测试和工程运营期的长期实时跟踪监测,填补了业内空白。(2)以物联网、智能技术、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
2018年1月19日,爱思唯尔发布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1793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入选。我校3位教授继2016年后再次入选,入榜学者总数并列全国第78位。3名入榜教授为数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蒋达清教授,物理学和天文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孙道峰教授,免疫和微生物学学科入选者、原化学工程学院党宏月教授。
2018年1月1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推进会,宣布首批共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校24门课程入选,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我校被认定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至少完成了两期教学活动,课程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性强,涉及的学科包括哲学、医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法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陈从新团队,从实际工程难题出发,通过现场拉锚试验研究、数值模拟研究、现场监测、理论分析,系统地研究了预应力群锚的锚固机理和群锚效应、岩锚锚碇结构与边坡岩体的相互作用机理,提出了岩锚锚碇及锚碇边坡的承载力评价方法与岩锚锚碇设计流程,建立了岩锚锚碇设计理论和方法。相关技术成果应用于南广铁路西江大桥、中缅石油管道澜沧江大桥等重大工程的岩锚锚碇设计与施工中,大幅度降...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陈从新团队,从实际工程难题出发,通过现场拉锚试验研究、数值模拟研究、现场监测、理论分析,系统地研究了预应力群锚的锚固机理和群锚效应、岩锚锚碇结构与边坡岩体的相互作用机理,提出了岩锚锚碇及锚碇边坡的承载力评价方法与岩锚锚碇设计流程,建立了岩锚锚碇设计理论和方法。相关技术成果应用于南广铁路西江大桥、中缅石油管道澜沧江大桥等重大工程的岩锚锚碇设计与施工中,大幅度降...
在研究隧道掘进机(TBM)破岩机理和性能预测的方法中,室内岩石贯入试验有着广泛应用。室内岩石贯入试验借助RMT试验机即可进行,不需要特殊设备,同时可以采用缩尺寸滚刀在小尺寸立方体岩石试样上进行,既简便易行又耗费较少,可同时满足工程实用性和试验经济性的要求。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地下工程组研究团队通过对不同岩石试样进行缩尺寸滚刀贯入试验,在揭示TBM滚刀破岩机理、预测其破岩性能方面取得以...
核磁共振技术是一项研究单位体积中质子(即氢核)含量与分布的探测技术。核磁共振技术中的核磁共振谱峰的面积正比于相应质子数,可用于定量分析。氢核横向弛豫时间(T2/ms)是质子在射频激发后其相位变化、能量复原所需时间的表征,T2能反映质子所处的环境,因此核磁共振可用于测定物质的微观结构。水是一种含氢量较高的物质,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核磁共振中具有很强的信号及敏感性。鉴于水的这一特性,核磁共振已应用...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韦昌富率领的科研团队,致力于非饱和土测试技术与理论的多相岩土介质力学与工程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构建快速测定土水特征关系的动态模型,首次从理论模型上保障新的测试方法可靠性;建立快速测定土水特征关系的试验方法,从砂土到黏性土的广泛土性范围内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够将测试时间从几个月缩短到几天的时间尺度完成,节约土水特征关系曲线的测试时间,...
针对传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CCS)工程所面临的成本高、封存量受限、储层压力管理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以及中国煤炭资源丰富地区因开展煤化工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李琦团队提出了二氧化碳驱替采水(CO2-EWR)的二氧化碳利用技术路线和评价模型。该技术路线被写入了《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和《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特别报告中,报告已对CO2-EWR的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进...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