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 文献学 >>> 文献类型学 文献计量学 文献检索学 图书史 版本学 校勘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文献学相关记录324条 . 查询时间(1.043 秒)
从20世纪《文选》学研究的情况看,前半世纪的研究因“五四”运动的冲击,造成了“选学”比较沉寂的局面,后半世纪,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选学”研究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尽管如此,黄侃、高步瀛二氏的研究,仍然是一个高峰。20世纪初发现的许多写、钞本并没有引起当代中国“选学”研究者的足够注意,但在海外如日本,却有很深入的研究。海外“选学”研究的兴起,是20世纪的一大成绩,标志着“选学”研究的世界化,是传统...
百年自传文学创作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即创作时间的阶段性、创作主题的集中性和创作风格的多样性。20世纪初到1949年前,是现代自传文学勃兴时期;1949年到1978年,是新中国成立后自传文学创作停滞时期;1979年至今,是当代自传文学创作喧闹时期。百年自传文学创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今后,我们应在自传的理论批评、出版发行与翻译交流等方面寻求突破,以使自传文学真正走向繁荣。
国家图书馆藏翁同书批校并跋《河南尹先生文集》,为清李保泰抄本。此本翁同书批语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涉及到该书版本源流、文字校勘,尹洙散文创作的渊源及流变,尹洙散文的艺术成就,尹洙论兵之文的评价,尹洙墓志铭、墓表、行状等一类文体创作的特色等诸多方面。本文是对此本的首发性介绍,旨在揭示翁同书批校本对尹洙文集校勘及研究的独有价值。
阎尔梅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志士和遗民诗人,在明末已负诗名,尝刻单行本诗集6种,可惜均已亡佚,入清后又刻有单行本诗集《蹈东集》。今南京图书馆所藏清抄本《蹈东集》是其唯一存世的单行本诗集,该书按诗体编排,不分卷,录诗106首,所收诗歌作于明崇祯甲申三月至清顺治三年秋。将抄本《蹈东集》与阎氏其他版本别集校勘,发现佚诗25首、佚文1篇。这些诗文提供了阎尔梅新的交游信息,记录了其抗清行迹以及明清两军的战事,...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文人学者纪昀晚年创作的文言小说集,其在刊刻、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序跋。现存《阅微草堂笔记》序跋包括纪昀自序、刻本序跋、评本序跋和注本序跋等不同状态。这些序跋既是反映《阅微草堂笔记》版本演进与现状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了解《阅微草堂笔记》传播与接受的重要文献,同时还为研究《阅微草堂笔记》创作与文本提供了重要参考。
辛弃疾有《临江仙》词24首,是两宋间留存《临江仙》词调最多的词人,在《临江仙》词调的创作以及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辛弃疾留存的24首均选用双调60字基本体,格律处理十分严谨,平仄安排不仅符合《临江仙》的声律要求,甚至比《词律》和《钦定词谱》所总结的谱式更符合创作实际。辛弃疾24首《临江仙》的句式、韵位等主要由词调本身决定,但辛弃疾对词调、体式的选择以及对词调固有声情特点的遵循,使其词总体呈现出舒缓...
太子的身份、储君的地位、文坛一派之领袖,以及与兄弟间良好的关系而产生的多重身份,使萧统在传统教化与身体欲望的对立中趋向调和,《文选》的编纂思想因此生成,《文选》由此成书,《文选》经典化因之成为可能。隋唐南北文风博弈确立的新的文学观,与《文选》文本背后的编纂思想不谋而合。永隆二年科举改革的引领力量将《文选》推向前台,永隆本《文选》卷子标志着《文选》经典化的生成。《文选》借助政治、文化力量,通过向精英...
新见清初章回小说《莽男儿》二十四回(残失第5—11回),是目前所知东亚“老獭稚”故事母题存世时间最早的小说文本,它在叙述獭精之子董蟒儿成长史的基础上,扩展演绎了蟒儿与盐徒结盟、起义、征战以及跨海平定浡泥国叛乱的英雄故事,其超人与盐徒的独特人物组合、长江水系与浡泥岛国虚实相间的地理空间设置,都在明清小说史上显得颇为独树一帜。此外,《莽男儿》小说还与清初《獭镜缘》《绣衣郎》传奇存在亲密的文本承继关系,...
清人严长明《八表停云录》卷二“近代曲辞”收录吴敬梓《后新乐府》诗六首,这些诗歌至今未见人提及。分析这些诗歌的内容,可以看出它们与《儒林外史》的主题、情节及人物原型之间有密切关系。
元末明初,文人士夫何以由经史而折入小说,始终与其游走于“台阁”与“山林”之间的人生状态密切相关。如果说《剪灯新话》隐约透露出元明之际士大夫彷徨于仕与隐之间的两难困境,以及其志不伸遂不得已漂泊乱离的性命体验;那么,《剪灯余话》却已隆升为词林儒臣一时幽寓遂咎己自悼,或抚掌谈笑以申怀抱的载体。尽管当时小说的创作与传播远不如教坊演剧之盛,然而,小说这一台阁化的迹象,仍然可以追溯到元末杨维桢等人假小说以为声...
“旋得旋录”“反复编刊”这种开放式的编刊形式是元后期所编元诗总集最显著的特征。这与元后期文人的文化心理及元诗史发展特征密切关联。这种开放式的总集编刊形式一方面是元人存史意识的体现,表现为元人追求详备的总集编撰思想和包容的文化心态。另一方面,开放式的总集编刊形式也是元诗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元代诗坛及诗学观念在开放的交游与雅集文会等诗歌活动中形成,又在总集编撰过程中趋于成熟。因而,总集编撰记录了元后期诗...
晚清民国词学的明流与暗流     晚清  民国  词学  发展流变       2021/9/6
晚清民国盛行之“重拙大”说酝酿于周济等人,端木埰初显成说端倪,王鹏运集为一说,而况周颐始畅其旨。况周颐从接闻此说到确立其在自身词学中的核心地位,经历了三十余年曲折的过程。重、拙、大三者虽各有侧重,各具内涵,但彼此渗透互有关联,形成独特的结构谱系,其与“南渡诸贤”的关系实在离合之间。况周颐天赋清才更契合五代北宋,故由其词学批评实践可见其强调重拙大与南宋词人关系时的矛盾心态。况周颐更主张兼师众长,平衡...
汉魏以降,佛教日趋兴盛。佛法东传及其中国化的历程,引起了中古宗教、哲学乃至文艺的时代更新,佛学甚至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整个结构。现存晋唐佛教文献大体上由汉译佛经、僧尼传记以及释氏辅教之书等构成,佛教叙事文学由此进入学术视野。佛教僧传著作在中古颇为发达,“大致经历了从单传到类传、通传的自然发展”(阳清《<高逸沙门传>索隐》,《文献》2016年第1期)。孙绰《名德沙门题目》因其促进了僧传文学的时代建构,颇...
“圆照”本来是一个佛教术语,通过与魏晋玄学的互渗和社会生活的交融,经过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逐渐从宗教领域向诗学概念转化。唐宋时期,在禅宗的推动下,“圆照”的内涵在“妙悟”中得到延展,演变为一个影响深远的诗学概念。从佛教“圆照”学说转化为诗学概念可以看到,佛教传进中土之后,由于梵汉翻译留下的语言空间给中国本土文化接受印度佛教文化提供了新造的条件,而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与佛教般若空宗“旧义”和“心...
在1127-1279年间,“唐宋八大家”中的北宋六家散文在理学士大夫所形成的知识场域中被建构为具有儒学意义的经典系统。12世纪中后期,这一经典化进程主要由吕祖谦、陈亮等“浙学”场域内的士大夫所推动。他们对儒学经世性和史学的强调契合了欧、苏等北宋古文家的学术旨趣,他们对“帝王之学”和科举的积极干预推动了这一经典系统的创建。12世纪末至13世纪中后期,在朱子学获得儒学道统地位的文化语境下,来自不同地域...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