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库 大气科学相关记录6964条 . 查询时间(0.483 秒)
2021年9月,在印度西北部和我国华北地区同时出现极端强降水,两地降水量均打破了有观测以来的历史记录,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和人员伤亡。通常情况下,印度西北部雨季和华北雨季发生在7、8月,两地雨季在9月基本结束,而在欧亚陆地气温偏暖的背景下,2021年9月亚洲降水异常和大气环流异常都具有类似于雨季(7、8月)的特征。
近年来,北上热带气旋较多。2020年8月下旬开始,半个月内有3个热带气旋接连北上袭击中国东北地区,前所未有。北上热带气旋往往造成严重的灾害,危害极大,如河南“75.8”特大暴雨的洪涝灾害。因此,研究北上热带气旋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博士毕业生李爽在导师肖子牛研究员的指导下和合作者深入探究了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NAT)和El ...
夏季北大西洋涛动(Summer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SNAO)作为北大西洋区域海平面气压变率的主导模态,可以显著影响下游东亚气候。为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生郝沙彬,与导师毛江玉研究员和李剑东副研究员基于再分析资料和气候模式结果,详细探究了SNAO与后期秋季云南降水的年际联系及物理机制。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简称抗性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挑战之一。目前,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加速消融,冰川环境中存留的耐药菌及其携带的抗性基因有可能随冰川消融输出到下游湖泊、河流等环境中,对下游环境的生态安全和居民健康产生潜在威胁。虽然青藏高原环境较洁净,但外源抗性基因可随大气环流扩散至高原冰川,这些抗性基因继而在冰川...
东亚气候过渡带(TCZ,Transitional Climate Zone)是季风主导的湿润区向西风带主导的干旱区的过渡区域,水资源匮乏,对气候变率和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且生态脆弱,气象灾害频发,因此对其干湿变化特征及机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气候、生态和社会意义。近60年的观测数据分析表明:与全年干湿状况不同,TCZ 夏季干湿量变化趋势并不明显,且其变化主要由降水主导的3-8年的年际周期振荡为主。通过...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23.7°N)经历了大气CO2浓度的快速增加,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然而大气CO2浓度这种非均匀空间分布如何影响北半球碳循环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最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丹利研究员团队的彭静针对大气CO2浓度空间分布如何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进行了系统研究。
青藏高原对地球气候系统有着重要影响。2021年8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周敏强副研究员、蔡兆男副研究员及合作者利用Bruker EM27/SUN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在格尔木气象局(36.42oE,94.91oN,2808 m)开展了地基遥感观测实验,分析了CO2、CH4和CO柱浓度变化,并对TROPOMI/S5P卫星进行了误差验证研究。该工作近期发表在Advances in Atmos...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植被指数显著增大,包括中国在内,植被有明显“变绿”的趋势。然而,目前基于遥感数据对植被覆盖变化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争议。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特征多样,植被类型丰富,人类活动影响剧烈,植被变化的原因更加复杂,迫切需要对中国不同气候区植被与人类活动和气候因子的关系及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为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极端的热带气旋频繁袭击西北太平洋沿海地区,例如2021年的超强台风“雷伊”和2022年的超强台风“轩岚诺”,给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合理预估未来增暖情景下热带气旋的变化对相关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至关重要。为了得到对热带气旋活动更为合理的的预估,许多研究从不同的方向着手提高用气候模式模拟热带气旋活动的能力,包括提高模式的分辨率,改进热带气旋的识别算法,使用海气耦合试验取代海气非...
2020年夏季我国长江流域遭遇重大洪涝灾害,总降雨量达759.2mm,为1961年以来最多。以往研究中,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异常偏多往往与超强东太平洋型厄尔尼诺事件有关。然而,2020年前冬热带太平洋只表现为弱的中太平洋型厄尔尼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周连童研究员团队从北印度洋(NIO)和热带北大西洋(NTA)海温出发,研究了两大洋海温异常对2020年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的影响和机...
在2020/21年冬季的前半段(2020年12月1日-2021年1月10日),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持续偏强(一次全国型强冷空气,两次全国型寒潮),导致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显著异常偏低,部分站点最低气温甚至突破台站历史观测极值。但是国际上各机构(包括NCC、NCEP、ECMWF和JMA)的季节预测模式提前一个月并未对2020年12月的极端低温给出较为准确的预测。而中科院地球系统模式气候模式版本CA...
近年来破纪录的极端降水和洪涝频繁袭击全球各地,如2021年东亚和欧洲的暴雨、2022年巴基斯坦洪涝,都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气候变化应对需要准确可靠的气候预估信息,未来极端降水事件如何变化是一个众所关注的问题。然而,当前的气候模式预估结果尽管一致表明全球大部分地区极端降水将随未来增温而增强,但预估的极端降水定量变化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制约了气候预估信息在实际决策中的应用。
2019年8-10月中国东南地区遭受了持续性的极端干旱,摧毁了大面积的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受到科学界的关注。已有的研究基于8-9-10月平均揭示了全球增暖、极端正印度洋偶极子和中部型厄尔尼诺对此次极端干旱事件的影响;也有研究表明极端正印度洋偶极子和中部型厄尔尼诺不是导致此次干旱事件的主要原因,强调了季节内振荡的作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姜继兰博士和所在团队...
青藏高原湖泊众多,被称为 “亚洲水塔”,湖泊面积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57.6%,是我国主要的湖泊分布区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受全球变暖影响,青藏高原地区大部分内陆湖泊呈现扩张趋势,南部的湖泊出现一定萎缩。青藏高原的内陆湖泊因其地理位置偏远,较少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因此其动态变化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气候变化对湖泊的影响,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示器”。
气候系统受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的显著影响,在没有强平流效应的情况下,地气相互作用过程通过驱动云和降水的昼夜循环,极大地影响地球表面的水和能量循环。对于降雨和地表过程的反馈,不同地点和季节的研究结论不同,表明该反馈过程具有复杂的依赖性。然而,现阶段对于这种依赖性知之甚少,并且由于降水对土壤湿度的逆向响应,可能造成低估反馈强度。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