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动力与电气工程 >>> 工程热物理 热工学 动力机械工程 电气工程 动力与电气工程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81-19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动力与电气工程相关记录2702条 . 查询时间(0.87 秒)
2022年11月25日,在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企业东方汽轮机的燃机总装车间内,国内首台自主研制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正式完工发运,即将进入工程应用阶段,标志着我国在重型燃气轮机领域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
2022年11月9日,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首届自动化(强基计划)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孙秋野教授应邀作了题为“电的前世今生”的专题报告。
本项目旨在围绕氨燃料(包括以氨为主的混合燃料)动力系统,解决氨燃料点火难、燃烧慢、燃烧效率低、氮氧化物排放、能量循环利用效率等复杂问题,探索工程热物理、动力工程、流体力学、能源化学、环境化学、燃烧化学、材料学和人工智能等多领域的协同研究机制,为氨燃料能源动力系统低碳排放技术创新与应用奠定基础。
近日,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树生一行到玉柴进行了走访调研,就内燃机动力先进技术开展交流。玉柴股份董事长李汉阳、总工程师林铁坚及相关技术专家参加交流。
“十四五”和未来我国深空和太阳系边界探测等航天任务实施对宇航用集成电路在恶劣复杂的深空辐射环境下的抗辐射能力提出了严苛要求,元器件的抗辐射能力成为制约深空探测任务设计的关键因素之一。碳基信息电子器件具有高迁移率、超薄、高热导率等优异的物理性能,是下一代先进半导体器件典型代表,也是我国自主可控发展集成电路技术的重要选择。国内外已有研究报道,碳基器件天然具有较强的抗总剂量能力,可满足深空探测任务对芯片...
本次征集截止时间为2022年11月23日,内容重点围绕“新能源为主导的绿色低碳电源”“柔性互联智慧高效数字电网”“开放互动多能互补用电”“新型储能”及“体制机制改革”等五个领域,各申报单位若有上述领域外的申报需求,也可积极申报,申报项目的相关成果应用、转化或产业化需在广东省落地。
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具有结构简单多样、输出稳定、能量转换效率高的优点,为物联网系统(loT)的持续运行提供了有效的能源供给。以导电水凝胶作为电极材料的水凝胶基摩擦纳米发电机(H-TENG)具有较好的柔性与拉伸性能,在拉伸、弯曲、折叠、按压等复杂状态下仍能正常工作,在柔性可穿戴设备领域和大形变自供能应用中具有独特优势。传统水凝胶普遍存在力学强度差的问题,导致现有的H-TENG面临着容易遭到物理...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资助结果,上海交通大学齐飞教授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申报的“基于超高帧频激光诊断的高温高压湍流燃烧研究装置”项目获得正式立项,资助直接经费8005.19万元。
2022年11月17日,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党委办公室组织工作本部全体党员参加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高级培训中心举办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线上培训班。
2022年11月13日,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落下帷幕,受疫情影响大赛以线上形式举行。经过激烈的比拼后,西安交大获得金奖7项(金奖比例不足万分之一),银奖5项、铜奖2项,成绩斐然。其中,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也在这次的比赛角逐中绽放了属于自己的光彩,获金奖1项,银奖2项。
2022年11月15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所在辐照缺陷影响热离子发电器件石墨烯电极功函数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材料薄膜领域期刊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上。石墨烯作为微型堆热离子发电器件电极涂层材料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能够显著提升电极表面的电子发射能力。热离子发电器件在服役过程中,电极材料将面临高能粒子的辐照作用,早期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表明,在石墨烯...
2022年11月12日上午,在温州举行的2022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开幕式上,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揭晓并举行颁奖仪式,表彰获奖者在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奋发有为砥砺建功,在基础研究、工程科技、科学普及、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全国共100名优秀青年科学家获此殊荣,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沈少华教授荣获本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目前我国在能量利用中,有大约60%的能量以废热的形式损耗。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废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光热电(STE)器件不仅能将废热很好的转化,还能利用光热效应来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率。除了选择热优值更大的热电材料外,电能输出功率也取决于STE器件两端的温差。
关于2023年度江苏省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课题申报通知。
2022年11月4日,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组织完成首次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共计11位博士研究生参加。考试采用导师自评、专家组互评方式进行,通过笔试、面试环节综合考察了在读博士研究生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的基础能力。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