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水产学 >>> 水产增殖学 >>>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水产增殖学相关记录190条 . 查询时间(2.211 秒)
2018年4月2日,在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淡水重要鱼类资源增殖技术与应用”成果荣获2017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陈大庆研究员作为第一完成人代表项目组领取了获奖证书。
2018年3月30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在海南热带水产研究开发中心开展的黄尾鰤苗种培育研究通过专家现场测试,成功培育体长4-8cm的黄尾鰤苗5500尾,构建了黄尾鰤亲鱼控温控光循环水培育系统1套,并培育黄尾鰤后备亲鱼60尾。这是南海所在长期开展鲹科鱼类繁育及资源调查等方面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的基础上,近年来承担广东省渔港建设与渔业产业发展专项“黄尾鰤苗种培育关键技术及配套...
为扎实推进中心承担的中华绒螯蟹育种专项工作, 2018年3月20日-21日,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主任徐跑研究员,国家虾蟹体系岗位专家周刚研究员等赴盐城射阳县河蟹育苗场开展调研,诺亚方舟集团总经理庄红根一同参加调研。
近日,黑龙江所组织专家在渤海冷水鱼试验站召开“黑斑原鮡种质保存”项目现场验收会。验收专家组由来自大连海洋大学、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四川省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组成。
近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在成都主持召开了省“十三五”水产育种攻关项目“高品质鱼类选育与育种材料创新”2017年总结会,项目首席杜军研究员主持会议,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周华强、省畜禽育种攻关办李雯、殷明郁出席会议。水产所、四川农业大学、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润兆渔业有限公司、四川巨海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四川省日兴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课题参与单位相关人员参会。
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江世贵、周发林、姜松等完成的“Z字型折叠海马攀附器”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201720126250.9。该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Z字型折叠海马攀附器,包括由若干片体连成的Z字型折叠结构。其中,片体由边框和攀附主体构成,攀附主体连在边框内,形成网状结构。该实用新型海马攀附器折叠后,体量较小,容易搬运,水体中展开后,迂回的结构能很好的减缓水流,减少海...
近日,第五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审委会”)第五次会议在贵州遵义召开。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李书民在会上充分肯定了审委会为我国水产种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分析了当前我国水产品种存在的问题及水产种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并对审委会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殷切希望。
为了普及水产分子育种和基因组相关知识和技术,提升国内水产科研机构、育种单位科研人员对分子育种和基因组技术的认识,加强相关育种单位交流合作,推进分子育种技术在我国水产育种中的推广应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于12月8日在哈尔滨举办了“2017年水产分子育种和基因组分析技术培训班”。
Mettl3催化的m6A修饰是真核生物mRNA中一种高度保守的表观遗传修饰。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6A对细胞功能及生物学过程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包括影响mRNA代谢、miRNA的成熟、干细胞的分化及再程序化、生物钟等。但是,小鼠等模式生物的Mettl3基因突变均具有致死效应,因此m6A修饰是否具有调控脊椎动物生殖的功能尚不为人所知。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李光玉研究员带领创新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破译鹿科动物全基因组序列。驯鹿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不仅为研究人员从基因组水平挖掘驯鹿生长、代谢和抗寒等重要性状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科学指导,而且为驯鹿驯化历史、基因组演化、群体遗传及鹿类动物的进化等理论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于11月1日在线发表在《GigaScience》上。
2017年10月5日至8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水族箱造景技能大赛在上海海洋大学举行,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王建福老师指导的6名学生组成的3个代表队参加了本次比赛。经过4天紧张激烈的比拼,2014级水产养殖班学生章际隆和2015级水产养殖班学生徐鹏、何燕,分别获得小型缸二等奖和中型缸三等奖的好成绩。
近日,由华中农业大学团头鲂遗传育种研究团队联合两个生产单位,历经十年培育的团头鲂新品种“华海1号”(品种登记号:GS-01-001-2016),于2016年12月在第五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正式审定通过,2017年4月19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515号文正式发布。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员喻子牛等人,通过优化和创新亲本暂养促熟、诱导配子排放、受精孵化、幼虫培育、虫黄藻植入、附着变态、稚贝中间培育、幼贝育成等技术环节,成功培育出砗磲幼贝,从而为砗磲的种群资源恢复、岛礁生态系统重建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同时,研究人员在繁育过程中突破了关键瓶颈技术,为砗磲苗种生产规模化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海南广泰海洋育种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凡纳滨对虾新品种培育”项目进行了现场验收。凡纳滨对虾系由海洋所上世纪末成功引进我国,目前年产量已达120万吨以上,成为我国水产支柱产业之一。但由于绝大多数亲虾仍然要依靠进口,制约了产业的持续发展,急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抗逆的新品种。研究团队历时7年,获得了四个具有典型性状特征且性状稳定的专门化品系,并在此基础...
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合作完成的“星斑川鲽繁育群体收集培育和家系建立”项目在蓬莱宗哲养殖有限公司通过了专家现场验收,验收组由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蓬莱科技局等单位专家组成。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