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恒星与银河系 >>> 恒星形成与演化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恒星形成与演化相关记录96条 . 查询时间(1.55 秒)
德国和荷兰科学家借助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首次在一颗婴儿恒星周围的行星形成气体和尘埃盘内探测到水以及形成地球等天体所需的其他分子。科学家此前认为,这种极端环境不适合岩石行星形成,但最新发现表明,类地行星或许能在更广泛的宇宙环境中形成。相关论文刊发于最新一期《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
B型发射星(Be星)迄今一直被认为存在于双星系统中,但英国利兹大学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大质量Be星实际上可能位于“三体星”状态中。这一突破性发现可能会彻底改变天文学家对宇宙中一些最大和最常见恒星的理解方式,因为Be星被认为是验证恒星如何更普遍演化理论的重要“试验台”。
渐近巨星支(Asymptotic Giant Branch,AGB)恒星的星周包层(Circumstellar Envelope,CSE)中含有大量气体分子(已探测到105个),约占星际空间发现的所有分子(超300个)的三分之一。研究星周包层中分子的物理及化学特征,对探讨恒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气体和尘埃是星周包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碳化硅(SiC2)分子是富碳AGB星周尘埃颗粒的主要成分之一。SiC...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刘铁带领的ALMASOP国际研究团队(ALMA Survey of Orion Planck Galactic Cold Clumps),利用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ALMA),开展了针对猎户座巨分子云中72个普朗克冷云核的高分辨率观测,同时,通过分析观测数据,在其中一个云核中发现了罕见的、正在形成的四星系统。ALMA的观测揭示了该系统中带有独特的带状尘埃...
2023年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刚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研究团队率先在银晕恒星中发现了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演化后坍缩形成的对不稳定超新星(PISN)存在的化学证据。在此之前,理论研究曾预言这种特殊超新星的存在,但从未被观测发现。该成果证实这一超新星源自于一颗质量高达260倍太阳质量的第一代恒星,刷新了人们对第一代恒星质量分布的认知...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天体元素丰度与星系化学演化团组杨勇、赵景昆等利用Gaia DR3数据,探测到一条新的矮星系起源的星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ApJL)上。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袁海龙、白仲瑞、张昊彤等和云南天文台李振威、陈雪飞等,利用LAMOST低分辨率光谱,结合Gaia数据、帕洛玛天文台海尔望远镜光谱数据以及Catalina和ZTF多波段测光数据,发现了一个包含极低质量白矮星前身星的双星系统,且其伴星是一颗不可见的致密天体。该极低质量白矮星的前身星质量约只有0.09倍太阳质量,低于此类天体理论预测的质量下限。该发现对极低质量白矮星的形成模型提...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助理研究员吴程远、研究员王博及其合作者研究了氧氖白矮星与碳氧白矮星并合后的演化,发现这类天体的演化结局与并合后的总质量密切相关,并以此模型揭示了位于仙后座红外星云中的富碳氧天体IRAS 00500+6713(J005311)的起源。这一成果以《Evolution of the Postmerger Remnants from the Coalescence of Oxyg...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团组李振威博士与合作者,利用最新得到的物质交换稳定性判据,并结合双星星族演化模型,对银河系内双白矮星星族的物理性质进行了细致研究。该研究成果于1月14日发表于《天文与天体物理》(Astronomy & Astrophysics)杂志上。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团组博士后王璐茜与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Douglas Russell Gies教授等人合作,成功申请到哈勃空间望远镜2022年度对于大质量双星系统的15次观测时间(单次观测时长约29分钟)。该观测计划将采用空间望远镜远紫外成像摄谱仪(STIS),结合中阶梯光栅E140M(分辨率R~45,800,波长范围覆盖1150~1710?)对南半球的5个特殊Be+sd...
疏散星团通常具有大致相同年龄、金属丰度、运动特征的成员星,是恒星形成与演化的理想实验室。一般而言,疏散星团在银盘上运动时可能会有场星的闯入。这类闯入星可能会对疏散星团的演化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受观测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这类闯入星不容易被发现,开展相关研究对理解疏散星团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大质量恒星的形成是当今天体物理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已有的两种主要的大质量恒星形成模型(竞争吸积和单核坍缩)都存在一定不足。竞争吸积模型不能较好地解释孤立的大质量恒星的形成,而单个、独立的OB恒星在星系中却常见。单核坍缩模型没有阐释柱密度大于1 g cm-2的致密团块(核)是如何产生的。如果形成大质量、高密度团块(核)的时标与形成小质量恒星的自由下落的时标相当,小质量恒星将首先形成,其反馈作用...
大质量恒星的形成是当今天体物理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已有的两种主要的大质量恒星形成模型(竞争吸积和单核坍缩)都存在一定的不足。竞争吸积不能很好的解释孤立的大质量恒星的形成,而单个、独立的OB恒星在星系中却很常见。单核坍缩模型没有解释柱密度大于1gcm-2的致密团块(核)如何产生。如果形成大质量、高密度团块(核)的时标与形成小质量恒星的自由下落的时标相当,小质量恒星将首先形成,其反馈作用将阻碍大...
在恒星形成过程中,原子气体与分子气体的转换以及分子外向流的驱动源是研究难点。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国家天文台,以及三峡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合作,结合FAST HI谱线数据与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 m毫米波望远镜分子谱线数据,利用团队自主开发的新基线校准算法,在大质量恒星形成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展现了FAST与13.7 m毫米波望远镜的协同观测研究的潜力。
在恒星形成过程中,原子气体与分子气体的转换以及分子外向流的驱动源一直是研究难点。近期,紫金山天文台、国家天文台、三峡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合作团队结合FAST HI谱线数据与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 m毫米波望远镜分子谱线数据,利用团队自主开发的新基线校准算法,在大质量恒星形成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展现了FAST与13.7 m毫米波望远镜的协同观测研究的巨大潜力。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