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基础学科 材料表面与界面 材料失效与保护 材料检测与分杂技技术 材料实验 材料合成与加工工艺 金属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 复合材料 材料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256-270 共查到人物 材料科学相关记录1764条 . 查询时间(3.22 秒)
辛霞,女,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2003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03-2008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08-2010波兰科学院物理化学所博士后;2011-2013山东大学国家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讲师;2013-至今山东大学国家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领域为1.多金属氧酸盐、贵金属纳米簇与两亲分子的自组装研究;2.有机-...
郭平春,男,1988年生,南京工业大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环境与化学工程系副主任。主讲《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荣获“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和智能薄膜材料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和市级项目等8项,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New Journal of Ch...
刘凡,研究方向:高性能聚合物熔喷材料的开发及其应用。
姓名:郑允,性别:男,职称:副研究员 ,学历: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岩土超材料和边坡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以及西部地区重大工程研究项目30余项,承担中国科学院青年人才项目1项,参与主编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协会行业规范1部。在《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Engineering Geology》、《...
詹永祥,男,1979年2月生,安徽淮南人,博士,副研究员。2004年9月获得西南交通大学岩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7年11月获得西南交通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重庆大学任教2年,于2010年1月调至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近年来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交通部科技项目、铁道部科技开发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主要包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刘世敏,女,中共党员,毕业于天津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现执教于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系,副教授,曾任系党支部书记;主讲《材料学导论》《珠宝首饰评估》《专业导论》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材料的表面改性及性能评价、现代测试技术在珠宝检测中的应用、珠宝评估。
王帆,男,工学博士,特设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21年12月获得武汉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22年1月进入浙江农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任教,主要从事锂电硅基负极材料、固废资源化利用以及生物质衍生材料的研究。目前已在Nat. Commun.、ACS nano、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Carbon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SCI收录论文8篇。
安庆龙,男。博士,副研究员。2006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并获博士学位。2006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2009年5月出站后留校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航空航天系。研究方向为切削过程仿真与智能加工、复合材料高效加工、结构损伤与抗疲劳制造、清洁切削与绿色制造。
胡庆,华南理工大学博士,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材料学院教工第二支部书记,材料科学系主任,江西省青年重点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景德镇市“3+1+X”产业高层次人才,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会员,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主要从事生物医用材料、光功能材料和陶瓷色料的研究与应用,主讲《材料科学基础》、《陶瓷工艺学》等课程。近5年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
任福德,男,博士,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含能材料分子设计、合成与应用。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能钝感炸药分子设计与合成、人工智能以及晶体空间理论及算法、爆轰(冲击)波理论、靶向药物分子设计及传染病传播的量子化学算法和模拟等研究,涉及化学、含能材料设计与爆轰过程、生物学、药学、医学等领域。近年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其它横向项目20余项,获山西省科技二等奖一项,省级优秀博士论文,山西省大数据与安全科普专家,...
温锦秀,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 (1)柔性传感材料制备及其器件应用(柔性温度传感、压力传感);(2)高效率柔性可穿戴热电发电材料与器件研究。
张业龙,副教授,硕导,江门市二级高层次人才、五邑大学高层次人才、校工科团队负责人。目前主要围绕新型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MXene)开展钾离子电池、锂-离子/空气电池、原位光/质谱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郑得洲,本人长期从事新型纳米能源材料及电化学储能器件相关领域,主要围绕超级电容器、锌离子电池等应用方向开展研究。电化学储能是当下重要的科研领域,与能源储存与转换、环境保护、电化学催化、绿色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主题相关。迄今,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共计发表SCI收录论文2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有8篇。
王波,副教授,硕士导师,授课课程:《固体照明》、《专业导论》、《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等。
李小双,副教授、硕导,本人长期从事氧化物及硫化物光电功能晶体材料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1)新型红外非线性光学材料的设计合成、结构解析、性能表征和构效关系研究;2)高性能新型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大尺寸、高质量晶体生长工艺研究;3)稀土、过渡金属掺杂氧化物发光材料的设计、性能表征和构效关系研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