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国语言 >>> 汉语研究 >>> 汉语方言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汉语方言相关记录61条 . 查询时间(2.056 秒)
官话方言在歌戈韵、车遮韵上存在不同类型的分合关系。成都、南京等西南官话或江淮官话为歌戈、车遮两分型的南方官话;北京、济南、兰州等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兰银官话或中原官话一部分为歌戈、车遮合流型的北方官话;西安话、洛阳话、牟平话等中原官话一部或胶辽官话为歌戈、车遮洪混细分型的中部官话,这种类型也可以视为过渡型官话方言。这三种类型从分到合的历时发展进程在地理上显示出从南到北逐渐过渡的演变特征。
赣中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的深度调查与研究。
计划组织十五位相关学者,系统、深入调查研究母语方言。编纂母语方言词典;建立电子资源集与数据库。
甘青河湟汉语方言因处于汉语与阿尔泰语、藏语接触的前沿地带,呈现出一系列接触性特征,如SOV语序,用后置格标记等。本文以青海民和甘沟话为例,聚焦这一语言区域表示持续的“坐”,探索其句法属性、语法意义、来源、演变路径及其与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坐”义动词用作持续体助动词现象也见于河湟地区的其他方言,如青海的乐都、循化、互助、化隆、大通,甘肃的唐汪、临夏、临潭等,阿尔泰语言以及藏语中也有“坐”义动词...
对于《西蜀方言》的音系性质,目前学界的认识可分为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西蜀方言》记录的是19世纪末期的成都方言;第二种观点认为《西蜀方言》记录的是成都周边的方言,或包括成都及其周边地区的片块方言;第三种观点认为《西蜀方言》反映当时成都话的文雅口语音。分歧的焦点在于19世纪末期成都话的入声是否已经完全消失。对比19世纪中晚期成都话相关文献可见,直到清末民初成都话的入声尚未完全消失,《西蜀方言》记录的...
与动词搭配表示损失或消耗义的语素统称为“去除义标记”。去除义标记最显著的特征是在非现实语境中只与具备减损义特征的谓词性结构搭配。在其发展过程中,先后产生了移离、完结、已然偏离、持续性完成、完整等多种功能。随着新功能的产生,原有的功能并没有消失,这使得去除义标记具有多功能性。结合汉语史上“却”“了”“掉”的演化路径,文章推测当与去除义标记搭配的谓词性结构语义发生泛化,减损义特征消失,去除义标记就发展...
运用地理语言学的方法,绘制52个点的临高语“村”的立体化语言地图,展示“村”的语言形式。临高语“村”可分为两类:ɓe3类“村”(包括vɔ3、vɐ3、ɓe3、ɓɔ3、və3、v􀱼3)和 mui1类“村”。ɓe3 类“村”不是壮侗语ɓaːn3“村”的韵尾脱落而成,也不是源于“伯”,而是...
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文化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语言状况的复杂多样性:通行的语言包括三文多语,在语言分类和分布上存在分层性与交织性,与区域外的语言关系也较为复杂。从语言经济学视角分析,这一多样性一方面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成本,从而影响大湾区内部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又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除语言产业的经济效益外,更包括语言带来的经济外向性和外贸效益。或者说,语言多样性在粤港澳大湾区既是语言障碍,又是语言资源和潜...
文章首先考察了官话方言双音节连上变调的性质和类型,进而借助逆向异化、连调中和效应及调位恢复效应等,讨论了官话不同类型连上变调的成因。文章认为,现代官话方言的连上变调及其与相关连读组合的连调分合,目前仍是基于连读语音条件敏感,且受方言字调语音格局、连调系统制约的语音变化。
从明末《蜀语》到晚清《俗语》,川黔方言一脉相承,是黔北方言的古代层次。《蜀语》之后,湖广移民将湖广话带到川渝地区,进而延伸至相邻的黔北,形成新的川黔话,是黔北方言的后起层次。明清以来,与川渝受移民影响形成新方言不同,黔北既保留较多古川黔方言词汇,又出现大量新的川黔话词汇,经历的是“优势方言”起主导作用的变迁,而非“移民方言”。
汉语量词是显赫范畴:语义层面,它是集计数单位、分类、色彩和指称功能于一身的包容体;句法层面,它在特定条件下几乎能够独立充当所有的句法成分。各方言显赫层次为“粤语、吴语、闽语>湘语、客家话、官话、赣语>徽语、平话、晋语”。量词显赫性是民族语言接触和语言自身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汉民族辩证、整体而模糊的认知心理是其功能显赫的内驱力。
本文从共时平面对“儿类”小称在汉语方言中的类型分布及语法意义进行考察,揭示“儿类”小称的特点。汉语方言的“儿类”小称,类型丰富,分布广泛。语表类型上,既有“儿尾”形式,也有“儿化”形式,展示出形态上的多样性。“儿类”小称在地域分布上是不平衡的,表现为南方多儿尾、北方多儿化的小称格局;而且儿尾在逐渐向儿化过渡,呈现出自北向南的推移态势。“小量”是小称最基本的语法意义,小称不仅可以表示事物和数量的微小...
吴语吴江同里话有一个允准动词“让拉”,在汉语方言包括邻近吴语中都难觅其俦。这个词表示允让,可以带谓词性成分(似普通话“让”:不让进去),但是不能带名词性宾语或兼语(异于普通话“让”),是唯谓宾动词。经过与吴江方言词库的比对,本文发现“让拉”来源于“让”和三身复数代词“伊拉”(他们)的缩合词汇化,但不可能是跟第一第二身复数代词的缩合,因为后两者不带后缀“拉”。代词的功能残留使得“让拉”排斥名词性宾语...
西宁方言由于和周边语言的接触关系,语序具有明显的SOV类型特征,与这一语序特征相和谐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前置词逐渐弱化,后置词比较活跃;其中方位词的语法化是西宁方言后置词的重要来源之一,有些方位词已经语法化为宾格标记,这种变化和周边SOV语言的接触密不可分。如果跨语言比较,方位词的这种语法化路径有一定的共性。
本文采用音位负担量的计算方法,计算了汉语方言20个点的音位负担量,研究表明:1)音位负担量的统计方法可以用于音位认知的研究;2)汉语方言每个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总负担量可定量描写它们的音位功能;3)汉语方言声母、韵母和声调的负担量范围反映了汉语方言母语者音位认知的范围和有可能变化的方向;4)汉语各方言声母、韵母和声调的聚类分析显示了它们各自的功能和相互关系;5)基于声韵调负担量的聚类分析,从一个新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