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林学 >>> 林业基础学科 >>> 森林气象学 森林地理学 森林水文学 森林土壤学 树木生理学 森林生态学 森林植物学 林业基础学科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林业基础学科相关记录45条 . 查询时间(3.324 秒)
第四届“关注绿色生活,建设生态文明”生态科普作品大赛图文类三等奖——生态科普画(火烧后云南松群落恢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寒温带林业研究中心的成立,旨在加强以寒温带林业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基础科学研究,进一步完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布局,使国家林业局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在保持林业机械学科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寒温带林业研究,努力实现所从“单一性专业研究”向“综合性多学科研究”的转型,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分布于不同纬度的森林生态系统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磷限制,且磷限制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为了适应养分条件变化,植物会最大限度地通过内部养分存留和外部养分获取来维持其养分供应。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生长所需的磷约有98%来自叶片凋落前的磷重吸收和微生物的磷矿化这两个过程。理解磷限制条件下,植物(重吸收)和微生物(酶解)互作如何共同维持磷供应,对于预测全球变化下的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有重要意义,但相关研究仍...
江南地区大致位于北纬30度附近,属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范围。纵观全世界同纬度地区,由于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区被沙漠覆盖。然而,奇妙的是,进入同纬度的我国江南地区,世界却仿佛变了一番模样,不仅摆脱了沦为干旱荒漠的厄运,反而成为了降水丰沛、林木葱郁的湿润季风区,成为了全球副热带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已被纳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提高包括森林碳汇在内的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当前,公益林是我国森林碳汇的供给主体。公益林保护政策不仅改变了经营者对森林的利用方式,而且其保护效果也显著影响着我国森林碳汇的供给能力。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对公益林保护政策的碳汇价值进行科学、全面、系统地评价已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搜集了全国12个代表...
本标准规定了棕榈藤植物标本采集、处理、装订和保存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棕榈藤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
谢宗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6年获中科院植物所博士学位。现任湖北神农架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中科院神农架生物多样性定位研究站站长。迄今发表论著100余篇(部),2009年获得国务院三峡办颁发的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森林动态与生态保护研究组成立于2001年,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多学科交叉的手段...
马克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获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士学位,1987年获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1991-1994年在植物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到植物所工作。1997年入选中科院“引进人才计划”。在Science、PNAS、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Ecology Letters,Ecology,Glo...
张齐兵,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8年获兰州大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加拿大University of Victoria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生态学会理事、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分会委员。担任Tree-Ring Research和Dendrochronologia的Associate Editor。在Nature Communications、Geophysical ...
Rapid and accurate distinction between young and old leaves of Toona sinensis in the wil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election of T. sinensis varieties and the evaluation of relative yield. In th...
森林水文及水资源管理学科组团队成员:王彦辉,1957年生,博士,研究员,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
生态系统长期观测与网络管理学科组主要围绕陆地生态系统关键过程长期观测与模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森林生态连清、生态GDP核算、森林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近年来,学科组牵头制订了《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等10余项国家林业行业标准。主持和参加了“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
资源微生物学科组:首席专家朴春根研究员,成员郭民伟高级实验师、李永副研究员、薛寒助理研究员。
森林生态学科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动态变化机制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主要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动态、初级生产力和碳氮水循环过程的变化机制及尺度效应,定量分析森 林植被对地表碳、氮、水循环过程的影响机制,建立植被格局-生态过程-空间显现的多过程、多尺度耦合模型,提出满足区域生态安全的森林植被结构及景观优化 配置格局的科学方案。
稳定同位素生态组,研究方向:(1)稳定同位素生态学;(2)森林生态;(3)森林水文;(4)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主要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空间统计学分析等多种先进的生态学方法研究生态系统碳、氮、水等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