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林学 >>> 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 >>>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知识要闻 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相关记录409条 . 查询时间(3.308 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第三次修正),经科学论证,现调整发布《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水生物种核准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自公告发布之日起,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水生物种按照被核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级别进行国内管理。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物种不再单独进行核准,按对应国家重点保护野生...
记者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了解到,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顺利进行首个荒漠猫卫星项圈跟踪研究,目前,已初步掌握青海片区荒漠猫种群分布、繁殖等生物学现状。荒漠猫是我国特有的猫科动物,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此次研究显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分布有1525平方千米的荒漠猫潜在适宜栖息地,荒漠猫可作为祁连山国家公园浅山带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
近年来,西藏不断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维护生物多样性,越冬水鸟种群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西藏中南部“一江三河”流域的河谷、农田是越冬水鸟的主要夜宿地和觅食地。今年年初,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在该流域开展了越冬水鸟的监测工作,共记录越冬水鸟42种,17万余只,其中绝大部分为冬候鸟。在数量方面,以斑头雁和赤麻鸭为代表的农田活动水鸟为主,斑头雁数量超过10万只。此外,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种群数量维持...
2021年12月5日,观鸟爱好者在云南保山青华海湿地附近水塘里拍照时,无意中竟有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头白鹮入画。据介绍,他们在觅食的黑鹳群和白鹭群中拍到一只黑头大鸟,这只鸟全身羽毛白色,头与上颈部黑色,嘴呈黑色,长而下弯,脚部同样黑色。经鸟类专家韩联宪教授确认,该鸟为黑头白鹮,也称为圣鹮。
记者1日从青海省茫崖市委宣传部获悉,茫崖市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成功救助濒危野生动物黑鸢。茫崖市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介绍,该队11月30日开展辖区日常检查工作时在废弃的房屋内发现一只受伤的野生鸟类,民警初步检查发现翅膀受伤,不能正常飞翔,便带回大队喂养并救治。
2021年11月26日,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德令哈片区)柏树山森林地质公园内,当地摄影爱好者拍摄到成群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唇鹿结伴在山石间嬉戏、觅食、栖息,实属罕见。近年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不断加大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维护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的繁衍栖息提供了生存空间,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如今,在总面积6125平方公里的祁连山国家公园(德令哈片区)以前难觅踪迹的野生动物频繁现身...
摄影爱好者杨东和参朋记录了300多只白唇鹿活动的场景:在达日县特合土乡的一条河旁,一群白唇鹿在河边或悠闲散步、或低头觅食。不一会儿,在几只雄鹿的带领下,白唇鹿浩浩荡荡渡河。尽管河水淹没到腹部,它们却丝毫不畏惧,顺利游到河对岸。从拍摄的画面上还能看到,河水清澈,灌木茂盛,说明当地生态保护良好,适宜白唇鹿群体活动。
近日,在国家林草局保护地司、西藏自治区林草局以及中国绿化基金会的支持下,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联合开展的雅鲁藏布江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在完成第一年的调查后,取得了初步进展。
近日,青海省班玛县融媒体日前在玛可河流域不同地点拍摄到两只喜马拉雅斑羚,这也是人工首次在三江源地区拍摄到该物种的栖息画面。 地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班玛县属于三江源保护核心区,也是长江源上游的主要水源地,境内玛可河林区是青海省面积最大的林场和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林天然原始林区,在三江源东段。
中国邮政定于2021年12月3日发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级)(三)》特种邮票一套8枚。邮票图案名称分别为:斑尾榛鸡、黄胸鹀、绿孔雀、中华穿山甲、海南长臂猿、鳄蜥、中华白海豚、绿海龟。全套邮票面值9.10元。邮票计划发行数量为620万套。这是继2000年、2001年后发行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级)”系列邮票的第三组。
2021年11月14日,记者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了解到,今年以来,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监测记录鸟类61种,隶属14目29科,较2020年调查新增加3种,分别为普通翠鸟、普通雨燕、华西柳莺。截至目前,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增加到125种,隶属17目39科。
蓝灰色的小脸,大大的眼睛,灰色的体毛、黑色的双腿以及白色的臀部和尾巴,育幼箱中的黑腿白臀叶猴宝宝好奇地打量着人群。11月10日,黑腿白臀叶猴宝宝在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以下简称长隆)的长隆灵长类研究中心首次亮相,这是国内首例人工繁育成功的黑腿白臀叶猴宝宝,今年7月出生。黑腿白臀叶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野生数量不足1000只,多种因素导致其数量不能恢复,通过人工干预让...
2021年10月21-27日,以“创新驱动发展 迈向科技强国”为主题的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解密衰老”、“创新型干细胞药物研究与转化”、“基于干细胞资源的标准化质量体系建设”、“基于干细胞资源的临床研究”和“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等多项重点科技成果入选,并在本次展览中亮相。
人工智能、云、无人机、视频监控等技术和设备,已开始在大熊猫等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发挥作用,未来仍大有可为。本周在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举办的以“科技守护大熊猫栖息地”为主题的论坛上,大熊猫国家公园咨询专家、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冉江洪在论坛上介绍:“近期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包括通讯技术在内的高科技技术促进了大熊猫的调查与保护工作,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大熊猫...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在对县域全境生物多样性进行全面调查过程中,于富春江镇境内的双源溪发现该县新记录种天目臭蛙。杨亚婷是桐庐全境生物多样性调查团队的一员,近日在调查鸟类样线时,无意间拍到一只特殊的“蛙”。浙江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动物专家周佳俊仔细研究照片后发现,照片里的生物背面呈黄绿色,下背部与腿部有稀疏的褐色斑纹,背面和四肢背部皮肤有细小痣粒,体侧有大小不一的扁平疣粒……这些特征都符合天目臭蛙的特...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