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新闻学与传播学 >>> 新闻业务 >>> 新闻采访 新闻写作 新闻编辑 新闻评论 新闻摄影 新闻业务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知识库 新闻业务相关记录990条 . 查询时间(1.969 秒)
对配合采访的分析     采访对象  分析  配合采访       2009/10/14
在现代新闻采访中,我们一般关注的是采访者,比如采访者的访问技巧等问题。然而我们常常忽略在采访中占很大位置的采访对象。 从大体上讲,我认为可以将采访对象分为配合形与非配合形。配合状态是指采访对象能够接受采访,配合记者完成采访任务;非配合状态则是指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本文主要研究处于配合状态的采访对象。
地方记者进军营采访的思考     采访  军营  地方记者       2009/10/14
近年来,地方记者进军营采访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这里,我们专门就地方记者进军营采访必须掌握和具备的一些军事知识谈一谈粗浅的认识,供同行们借鉴、参考和共勉。   首先,地方记者进军营采访必须具备高度的保密意识。过去一提起军营,总给人一种神秘感。其实,说军营神秘并不过分,因为军营是军事禁区,禁区有许多军事机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军事机密如果被敌人窃取了,就等于把生命交给敌人了。在军事上一直有这样一句警...
介入式暗访不能作为采访的常规     常规  暗访  介入式       2009/10/14
暗访,又叫“隐性采访”,可以分为介入式采访和非介入式采访两大类。介入式,即记者假冒各种身份,与事件的当事人交往,以获得新闻信息;非介入式采访,是指记者不显露自己的身份,以旁观者的眼光观察,没有介入或干预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而获得新闻信息。介入式采访兴起于19世纪末美国黄色新闻潮时期。这里的“黄色”,来自竞争中的主要报纸都采用黄色孩童的漫画而得名,不是特指色情新闻,而是对各种煽情新闻的概括,包括色...
这显然是一次让我非常难忘的采访经历。 2002年8月的一天,完全偶然的场合,我得知在美国科研机构供职的中国地质科学家丁抗回北京作了关于海底热液与生命现象的学术报告,他此行是来接受中国地质科学院特聘研究员的。当时,我的第一个直觉是:这是一个难得的采访选题,不能错过。然而时间却很紧张,因为第二天,他就要赴贵州,然后直接飞回美国。 几经周折,找到丁抗并说服他接受采访。当时,他住在导师家,很不方便在老...
愚蠢的“限制采访”     记者  限制采访  涉警曝光失实       2009/10/14
2002年7月26日,兰州市公安局向《兰州晨报》、《西部商报》、《甘肃青年报》、《兰州晚报》等新闻媒体发出《关于个别记者涉警曝光失实的函》,称有16位记者的报道“经调查完全失实”,以后这些记者不宜再到公安机关采访,各分、县局和市局级机关各部门将不予接待。这封函公布后,引起轩然大波。
隐性采访,在学理上称为暗访、秘密采访,俗称偷拍偷录等。它是指新闻记者不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也不告知对方采访的目的,在被采访对象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形象和声音用暗藏的摄像机或录音机记录下来,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开传播的行为。
武婧(以下简称武):首先我想知道您对偷拍的基本态度,是否接受?多大程度接受? 陈卫星(以下简称陈):作为受众来说,有一个满足知情权的问题。作为信息制作者、传播者来说有一个曝猛料的问题。双方互动,形成了偷拍的动力。从偷拍之后的实际效果来看,不偷拍有时候就缺乏确凿的证据来说明新闻事实,而且有些偷拍确实把事情的基本真相做了揭示,大家看来好像新闻完成了它真正的使命。但有些东西是不是触犯了当事人的隐私,这...
学术垄断造就“采访费”     采访费  学术垄断       2009/10/14
学外交学院一位宫姓教授日前公开声称要向前往采访他的记者收取最少每小时200元的采访费,否则“宁愿不接受采访”。报道还说,这样的事情并非宫某一人所为,在外交学院,很多教授统一了口径和收费标准,强调在接受采访时必须收取采访费,一些记者因为不懂“规矩”还遭到了拒绝采访。
就在世青赛即将开打,中青队集训德国的时候,国内媒体却出现了令人吃惊的大量披露“中青内幕”的新闻。而据记者了解,在某些新闻出现的背后还有着更多的“新闻”,这些“新闻”令人震惊,同时也令人颇感丑陋。克劳琛率队取得三连胜之后,“中方教练组坚持修正克劳琛的错误换得胜利”的声音依然“坚挺”。
《新闻调查》作为一档志在探询事实真相的调查类报道,从开播到现在至今仍然是一档红火的节目。为什么有的节目开播两三年就开始逐渐退色而《新闻调查》却可以经的起时间的考验呢?节目理念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节目的表现形式也成就了它。
问题性报道采访线索的挖掘     线索  报道采访  问题性       2009/10/14
在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下,建设性地开展舆论监督,对于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纾解社会矛盾,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是媒体肩负的重要职责。获取问题性报道的采访线索,往往较为困难,关键在于记者要改变守株待兔式的工作方式。
当前,采访报道死刑犯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是新闻媒体的惯常做法,其实这种做法存在法律意识上的偏差;本文从法治视野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肯定其传播目的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法律差错和疏漏进行了详尽的阐释,认为这是有关方面集体“无意识违法”的典型表现,并从媒体促进公民实现“法治化生存”的高度剖析其危害:新闻媒体在法律传播中应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和守法的自觉性,自身在法治报道中的违法做法无疑将损害其...
本文试图通过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分析,探讨隐性采访的法律定位问题。
近年来,知情权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尤其在今年上半年的“非典”时期,人们似乎将知情权等问题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而在我国新闻界,关于自身权利谈论较多的则是采访权、报道权、批评权、评论权和舆论监督权等。这无不显现出人们对知情权、采访权、舆论监督权等问题的殷切期盼。当前,这些权利不仅在习惯上观念上是得到公认的,而且在法理上政策上也是有一定依据的。我国目...
新闻事实具有结构平衡的特性,记者在确定采访对象时应按照这一特性平衡选择采访对象,以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