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气候学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库 气候学相关记录1680条 . 查询时间(4.424 秒)
气候变暖正在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会否导致其达到最优阈值,发生显著变化?青藏高原和南北极是全球气候变暖最为敏感的地区,是解析这一问题的典型实验区。灌木是已知分布范围最高、界限最北的木本植物,灌木种群的更新可为了解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性提供关键指标。
据预测,在全球尺度上极端低温可能会随着未来气候变暖而减少。然而,升温对高海拔地区冻害事件出现概率的影响更加复杂,且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海拔地区的生长季冻害事件会否出现增加或减少趋势,目前关于相关成因机制研究仍较匮乏。夜间低温和日间强太阳辐射联合导致的低温光抑制效应,生长季早期冻害事件的增加可能会限制林线以上的幼苗生长,导致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林线上升可能会减缓。因此,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
河流泥沙是关乎土地资源利用、粮食安全以及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也是关乎碳源碳汇、土壤养分分配、地球生物化学过程等的重要指示。气候变化背景下,近几十年来的青藏高原江河源区输沙量以增加趋势为主,冰川、冻土、水文、植被等要素如何影响河流输沙量的变化、影响程度到底如何,均尚不明确。
东亚夏季风是全球季风环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北半球间的水热传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带来的降水影响着数十亿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有学者认为东亚夏季风随全球变暖减弱,也有学者认为其随全球变暖而增强。因此,查明古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夏季风的变化是评估未来东亚地区水文变化的有效途径。
摘要: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出现过比现今更加温暖的时候,也出现过更加寒冷的时候。如果说气候变化就是全球平均温度的上升和下降,那么我们从何得知现代全球气候变暖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呢?地质学家如何知道过去的气候,尤其是人类历史记录之前的气候是什么样的呢? 根据百年尺度的气候记录工具——钻孔、以及千年尺度的工具——树轮的重建结果表明,全球气候在中世纪暖期之后的大约400年间经历了一次降温,但是在1910年...
重建地球过去的气候,特别是针对仪器观测之前的地球气候,是了解自然气候变率的关键。地质记录是承载地球过去气候变化的重要证据,但其呈现的结果往往在空间上很难连续,气候模式的不断发展为古气候模拟提供了重要手段,其模拟结果可直接给出时空连续的气候分布。然而由于地质记录与气候模式各自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导致二者之间的对比一直乏善可陈,甚至结论相左。古气候模拟先驱John E. Kutzbach曾指出气候...
从18世纪至今,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逐年增加,致使温室效应加剧,深刻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在2016年签定的《巴黎协定》中,制定了在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 且力争控制在1.5℃之内。科学家发现,要实现1.5℃调控目标,必须采取负排放措施(Masson-Delmotte et al.,2018)。在此背景下,直接空气CO2捕获(DAC)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 ~56 Ma)发生在早新生代长期增温背景下,为一历时极端短暂的快速增温和大规模海洋底栖生物灭绝事件。在地质记录上,该事件主要表现为大幅度的碳同位素负漂和显著的碳酸盐补偿深度(CCD)变浅。这些观测事实说明该事件是由巨量轻碳快速注入到海-气系统而引起。然而,关于巨量轻碳的来源及释放机制,目前学术界存在很大争议。潜在的碳源包括海底天然气水合物、泥炭燃烧、冻土分解、热...
摘要:如果太古宙时期海水氧同位素的组成与现在相近,那么根据古沉积物较低的18O/16O的比值(δ18O),可以推断当时海洋温度可达70℃,这与地球早期气候并不寒冷、有液态水存在相吻合。但是,由于新生太阳辐射强度较低(约为现在的70%),地球本应较现今地球寒冷得多、不应存在液态水(图1),这就是1972年由天文学家Carl Sagan和George Mullen提出、但迄今悬而未决的“黯淡太阳悖论”...
地球自转的变化主要分为自转轴瞬时位置(也称为极移)和速率的变化,其中自转速率的变化通常使用日长(一天的时长,即白昼和黑夜总时长)来表示。由于地球自转变化的不规则性,没有一天是标准的24小时 (图1)。日长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下会表现不同的变化特征,由于日月引力引发的地球上的潮汐摩擦现象造成的地球自转速率长期减速的现象在地质时间尺度上称为潮汐加速效应(Tidal acceleration),这一现象在一...
高山灌木线是指灌丛分布的海拔边界上限,是高寒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与适应的敏感指示器,被视为全球变暖的“预警线”。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灌木林资源以及连续分布的天然灌木线。已有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分布着全球海拔最高的常绿香柏灌木线(海拔5280m)(Lu et al., 2021, Ecology)。基于近5年连续的野外科学考察,科研人员发现山生柳(Salix oritrepha Schneid.)是形...
社会向低碳经济过渡具体表现为能源消耗转向可再生能源,从内燃机到电动汽车的转型,到太阳能光伏和风能的部署等,都是资源密集型活动,需要生产出大量的技术材料。锂离子电池是目前电动汽车中储能的关键技术。阴极包含锂、钴、锰、铝、铁和镍,阳极包含石墨,其它组装部件包含铝和铜。这一系列电池化学反应决定了所需材料的比例和形式。锂离子电池需求量不断上涨,估算从2020年到2050年,对锂、钴、镍及大多数其它技术材料...
地表能量平衡瞧蛳低车墓丶蛩刂唬苑⑸诘厍虮砻娓浇乃钠蠊唐鸬鹘谧饔谩>渌难Фㄒ辶送寥朗龋⊿M)与蒸发比(EF)的耦合关系,提出主要蒸散机制(能量或水分限制)。然而,基于观测结果的分析表明,不同区域的EF-SM关系可能会因其它环境因素发生改变。这意味着经典的EF-SM关系中嵌入了更复杂的依赖性,实际情况中这种关系可能是一种多维函数。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敏感区。已有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的升温速率远高于同期的全球平均值,具有显著的海拔依赖性,即在海拔4000-5000 m左右的雪线附近升温率速率最高,积雪反照率反馈机制是导致海拔5000米以下升温率随海拔升高而升高的重要原因,即雪线附近积雪减少速度较快、地面反照率降低、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对气候变暖造成正反馈。但是,青藏高原上气象站分布稀疏且不均匀,遥感温度数据序列较短且易受...
地球轨道的变化无需通过改变地球内部气候背景就可直接触发气候突变。一个由中国,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团队,利用复杂气候模型,系统论证了地球轨道变化对气候突变的双重调制机制,为理解更新世气候突变事件的触发机理提供了全新的动力模型。该题为“Direct astronomical influence on abrupt climate variability”的数值模拟工作,于北京时间...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