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林学 >>> 林业基础学科 >>> 森林气象学 森林地理学 森林水文学 森林土壤学 树木生理学 森林生态学 森林植物学 林业基础学科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林业基础学科相关记录833条 . 查询时间(0.5 秒)
根系是林木重要的功能器官,也是维持森林生产力与土壤肥力的重要驱动力。一方面根系不断地从土壤中获取养分和水分,满足林木生长发育;另一方面根系在固持森林土体以及防治土壤侵蚀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林木根系与土壤中的真菌侵染而形成的互惠共生体系,对于森林土壤有机质提升以及造林过程中的幼苗生长等具有重要实践应用意义。基于长期野外原位监测、跨区域联网研究以及整合分析等手段,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依托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期模拟酸添加控制实验平台,研究揭示了酸化森林土壤有机碳累积机制。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与土壤》。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干旱加剧直接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当前,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倍受关切,有关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主流理论--生物多样性保险假说认为:生物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功能越稳定,该学说的提出来自于生物多样性对植物初级生产力影响的研究,而生物多样性变化是否在不同营养级水平影响生态系统功能并不清楚。分解过程是生物圈与大气圈碳反馈的决定因素,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水平的生物多样性直接参...
蒸散(Evapotranspiration, ET)是陆地生态系统水循环的重要组分,是仅次于降雨的第二大水文通量,其年际趋势和变异特征是生态水文学家关注的研究热点。河南宝天曼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位于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气候变化引起的该区域降水格局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异较大。为此,依托宝天曼生态站开展了该地区地带性植被-以栎类为主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蒸散的年际变异及其环境和生物调控...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郑棉海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研究揭示了豆科和非豆科人工林叶片氮稳定同位素自然丰度指示土壤氮动态的差异。相关成果发表于《植物与土壤》。
近日,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低碳发展研究所所长王懿祥教授团队的“森林GEP+绿色共富项目”模式获得浙江农林大学2023年度十佳优秀社会服务典型案例。
记者从北京市门头沟区百花山管理站获悉,该站工作人员近日在百花山发现新的珍稀苔藓样本,经鉴定为卷叶木灵藓,该物种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被评估为濒危等级。
2024年1月19日,由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首席专家兼执行院长孔凡斌教授和生态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彩瑶副教授合作撰写的《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理论文章在《光明日报》理论部主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刊发表。该文是孔凡斌教授主持的202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3ZDA1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24年1月15-16日,驻守在中国边陲的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以下简称长白山站)迎来了北京市第九中学和石景山中学的学子们,学子们怀着一颗颗好奇的心走进了这个被白雪覆盖的科研实验站,流露出求知若渴的眼神,长白山站的工作人员也不畏冬季的严寒为学子们展开了一次生动的科学普及教育之旅。首先为孩子们介绍了长白山站的发展概况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水源涵养作用、净化空气与固碳功能、生物多样性维...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海岸带生态系统过程与环境健康研究组博士后覃国铭等研究人员,通过广东珠海淇澳岛红树林保护区的野外试验,研究揭示了红树林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来源。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功能生态学》。
近日,林学院张晓教授团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 “Species pool, local assembly processes: disentangling the mechanisms determining bacterial α and β diversity during forest secondary succession”为题发表于《Molecular Eco...
幼苗阶段是森林植物生活史最脆弱的时期,揭示幼苗动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理解森林发展规律、预测未来森林结构与组成具有重要意义。负密度制约效应(由于资源竞争、有害生物侵害(如病原微生物、食草动物捕食),同种个体之间发生的相互损害行为)是驱动幼苗动态和种群数量的关键生物进程,对维持森林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一般认为,由资源竞争(如土壤水分、养分)引起的资源生态位分化弱于邻域生物关系等导致的负密度制约效应。...
近年来,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暖湿化对树木生长、森林结构和功能产生了显著影响。由于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部分树种在其分布区边缘可能形成不同的森林斑块。然而,位于不同大小的森林斑块的树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尚不清楚。本研究在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云杉分布边缘的6个不同大小的森林斑块上采集了203棵树芯,采用树轮学方法研究了1961-2020年不同森林斑块树木生长及其弹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遥感团队揭示了土地覆被变化对局地温度影响的纬度差异和不对称性特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英文版)》(Science Bulletin)上。
2023年11月20日至22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联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动物研究所接待意大利生物多样性代表团来访,并举办交流座谈活动。11月21日,意大利林琴科学院院士Enrico Alleva教授和意大利国家生物多样性未来中心Jean Paul Alex de Jorio Rosata de Sangro博士访问植物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敏晓研究员应邀参加活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