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化学工程 >>> 化学工程基础学科 化工测量技术与仪器仪表 化工传递过程 化学分离工程 化学反应工程 化工系统工程 化工机械与设备 无机化学工程 有机化学工程 电化学工程 高聚物工程 煤化学工程 精细化学工程 造纸技术 毛皮与制革工程 制药工程 生物化学工程 化学工程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化学工程 碳相关记录268条 . 查询时间(0.318 秒)
2024年6月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敦峰和汪国雄、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等,在一氧化碳(CO)电催化转化方面取得进展。该成果实现了高活性、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CO电解制多碳(C2+)燃料和化学品。
目前,国内外经汽化冷却烟道后的转炉煤气处置方式主要采用OG法和LT法工艺系统喷水/水雾的方式对转炉煤气进行降温和除尘,导致850℃以下的余热资源完全浪费。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效洁净燃烧课题团队提出了转炉煤气一次除尘全显热回收节能新技术,实现了转炉煤气显热资源的充分回收利用,使得吨钢蒸汽产量翻番。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针对转炉煤气显热回收过程中的煤气爆炸问题以及锅炉积灰问题开展了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和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占东教授研究团队在燃烧源生成碳质颗粒物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他们应用搭建的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实验平台,在共振稳定自由基气相反应中观测到一系列共价团簇中间体,揭示了共振稳定自由基对颗粒物质量增长的作用,相关成果以“Direct Observation of Covalently Bound Clusters in Resonantly...
2024年4月24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汪国忠团队在构筑氮掺杂碳层调控催化剂的性能研究中取得进展。该研究合成了封装于氮掺杂碳层和二氧化硅复合载体中的镍催化剂,探讨了催化剂的碳层、碳层厚度以及氮掺杂对香草醛水相加氢性能的影响。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高敏锐教授团队对于铜催化剂在CO2电还原过程中的积碳毒化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新理解。相关成果以“Investigation and Mitigation of Carbon Deposition over Copper Catalyst during Electrochemical CO2Reduction”为题发表在以精准为导向的高质量期刊...
水泥是全球用量最高、用途最广的建筑材料之一,同时水泥生产也是人为活动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水泥材料中的碱性化合物能缓慢吸收周围环境中的CO2发生碳化反应,具有碳汇功能。我国是水泥生产与消费大国,科学系统核算我国水泥碳汇量并明确其对我国碳中和目标的贡献值得深入探讨。
2024年4月22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邓风和徐君研究团队在分子筛上多相催化反应碳正离子的亲水性研究中取得进展。研究发现在ZSM-5分子筛上进行的甲醇制碳氢化合物反应(MTH)中形成的环戊烯碳正离子具有亲水性,可吸附反应过程中的水分子并影响其活性,进而对MTH反应起到调节作用。
2024年4月18日,精密测量院邓风和徐君研究团队在分子筛上多相催化反应碳正离子的亲水性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发现在ZSM-5分子筛上进行的甲醇制碳氢化合物反应(MTH)中形成的环戊烯碳正离子具有亲水性,可吸附反应过程中的水分子并影响其活性,进而对MTH反应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相关结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我们加强碳资产管理,通过改造生产设备和参数,回收利用工业废料等举措,持续降低综合能耗、供电煤耗、碳排放量及供电碳排放强度,实现碳排放配额盈余。”2024年3月19日,江汉油田盐化工总厂热电运行部副主任杨森说。
过渡金属碳化物材料,如碳化钛,已广泛应用于储能、催化反应、极端耐磨性特殊涂层和陶瓷材料等领域。目前已发现的稳定碳化钛物种主要包括三类:立方相TiC固体,二维TixCy Mxenes以及 Ti8C12金属碳烯(Met-Cars)团簇。然而,是否存在其它化学形式的碳化钛新材料,如何精准调控其几何和电子结构并优化其构效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2024年3月22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低碳催化与工程研究部工程院院士刘中民、研究员魏迎旭、研究员于政锡、副研究员韩晶峰等在分子筛催化耦合反应体系反应机理和产物分布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
高性能碳基电子器件与光电器件应用均要求使用性质均一的单手性半导体碳纳米管,实现不同手性单壁纳米管的高纯度分离一直是本领域的重点问题。近年来,基于有机聚合物体系分离的半导体碳纳米管材料在电子器件与集成电路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有机体系中具有手性选择特性的聚合物分散剂种类有限。另一方面,水相体系拥有双水相、凝胶色谱和梯度密度离心等多种分离技术,能够实现各种类型单手性碳纳米管的可控分离,但因为分...
2024年3月18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邓德会团队应邀发表了关于二氧化碳(CO2)加氢制碳一(C1)产物选择性调控的综述文章。该综述系统介绍了CO2加氢制C1产物的研究进展,并对CO2加氢的选择性调控策略、存在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作了前瞻性的展望。
二氧化碳捕获与利用在二氧化碳减排,减缓全球变暖,以及潜在的未来火星探索等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熊宇杰/刘东研究团队在非金属等离激元催化剂的开发和连续流光热催化CO2转化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 nonmetallic plasmonic catalyst for photothermal CO2 flow conversion with high activity, selectivity and durability”为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