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考古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历史学 维相关记录25条 . 查询时间(0.496 秒)
2023年4月7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瞿骏教授受邀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师生作“雕刻革命:情感维度与中共党史研究”主题讲座。此次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现当代史教研室张双智老师主持,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高校共50余名师生聆听。
2022年4月至5月,受迪庆州维西县阿三多水库工程建设管理局委托,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维西县文化遗产保护所完成了维西阿三多水库工程项目文物考古调查勘探评估工作。拟建的阿三多水库位于维西县保和镇高泉村委会香椿箐处,建于维西县东南面永春河右岸支流腊八底河上,距离县城约12千米,工程建设影响面积820.22亩。
2022年5月28日及5月29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学术讲堂”历史学系列讲座在线举行。德国汉堡大学东北德意志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维克多·杰宁哥豪斯(Victor Dönninghaus)教授做了《认识异邦:18—19世纪德国人眼中的俄罗斯形象》、《神话与现实:20世纪的德国与俄国的形象互识》两场系列讲座,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建华教授主持,博士生彭乐梅、博士生李红娟做现场翻译...
2022年5月31日,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维西吉岔遗址考古队走进维西县白济汛乡中心完小杵打分校,给全校1300余名师生开展了一次考古知识进校园活动,讲授了一堂《考古是什么》的课程。
2021年5月28日下午,欧洲著名历史学家、德国汉堡大学东北德意志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维克多·杰尼戈豪斯(Victor Dönninghaus)教授跨欧亚一万余公里的空中距离,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师生及线上观众做了一场精彩的线上讲座。据统计,线上观众最多时超过了150人。 
概念史是历史语义研究的著名范式,尤其是德国概念史模式享誉世界,备受推崇和借鉴。概念史方法在逐渐国际化的过程中,也在不断适应不同地域历史文化的研究取向,同时越来越显现出解决悬而未决的理论问题的迫切性。在中国新近的概念史实践中,量化分析较为常见。倘若忽视概念史方法的要领,很可能发现不了相关历史“真相”。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概念史与新文化史的关系,二者有着不同的问题意识和追求。最后,概念之国际传输中的翻译困...
2020年9月7日,我国考古界痛失一巨匠——著名考古学家、湖北省博物馆原馆长谭维四于9月7日7时3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汉辞世,享年91周岁。作为随州曾侯乙墓的主持发掘者,谭维四这个名字与曾侯乙墓连在一起,享誉中国考古界。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7日发布讣告,著名考古学家、武汉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人之一、湖北省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谭维四于2020年9月7日7时3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91周岁。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或直接或间接地怀疑甚至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价值革命性和政治先进性,它所鼓吹的“历史知识”,它所拥护的价值取向,在本质上与历史事实、历史真理是不相符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相径庭的。历史虚无主义对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的青年学生的消极影响尤其值得我们警惕。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须加强唯物史观教育,肃清历史虚无主义赖以存在的土壤。
2019年11月30日-12月1日,为系统展示近年来国内外考古学的最新发现,推进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考古学新进展,并藉此增强国际间考古学与文化遗产的学术交流,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殊方未远—中国考古学国际化的视域与维度暨第五届全国青年考古学者论坛”在北京举行。
2018年1月10日,文化部部长助理于群会见了陪同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的乔治·蓬皮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主席塞尔日·拉斯维涅,双方就进一步加强中法文化交流与合作等事宜交换了意见。外联局副局长郑浩陪同会见。
历史解释的理论维度     历史学  学科  社会科学  史学  研究方法       2021/9/14
历史解释有其不可离弃的理论维度,来自不同学科的理论范畴和研究方法,为历史学提出问题和进行解释提供了不同的视野和工具。同时,各种学科尤其是社会科学与历史学的相互融合,使得历史学带有更为明确的理论取向的同时,也给社会科学带来了历史的维度。如果说100多年前,在面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勃勃生机所带来的挑战时,历史学还有所犹疑,对于如何保持自身学科的自主性和学科尊严还颇为忧虑的话,那么,100多年后的今天...
2016年12月27日,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波士顿分校叶维丽教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邀请,到所作题为“1936班—— The missing generation in the making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的学术报告。报告以1936年南开中学高中部毕业生为切入点,编织出抗战前后投身革命的一代城镇知识青年在20世纪中国战争与革命历史中的生命...
如何评判民国学术,已成为近期思想文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熟悉现当代中国学术史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老话题。六十余年来,中国每一次步入新阶段,如何评判民国、民国学术,就会重新出现一次。但是,每次争论过后,由于鲜有理性的剖析与总结,一些旧话题又重复出现。笔者以为,思想文化界只有清楚了解有关民国学术评判争论的来龙去脉,并能理性地构建衡估民国学术的维度与态度,才能消除一些无谓的争论,提高我们的认知。
王国维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中提出了对清代学术史研究影响颇大的“清学三阶段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王国维之所以能够提出这样精炼的论断,除其自身的学术素养及罗振玉、沈曾植等人的影响外,极有可能是源自邓实1905年发表的《国学今论》一文。考诸清末文献,将清代学术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并不是邓实或王国...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