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光学工程 >>> 光电子技术 光信息技术 光学仪器及技术
搜索结果: 1-14 共查到人物 光学工程 院士相关记录14条 . 查询时间(0.228 秒)
张翔(Xiang Zhang),美国国籍,光电学家。1963年12月生于中国南京市。1996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201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2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朱棣文(Steven Chu),美国物理学家。1970年毕业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1976年获伯克利加州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78-1987年在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贝尔实验室工作。1987年至今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
鲍哲南(Zhenan Bao),美国国籍,柔性电子学家。1970年11月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1995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主任、K. K. Lee特聘教授,化学系和材料科学工程系客座教授。2016年,鲍哲南教授创立斯坦福大学可穿戴电子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发明家学会会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
顾敏教授为澳大利亚物理学会会士 (1999),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2003), 美国光学学会会士 (2004),英国物理学会会士 (2008), 国际电力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 (2015)。被选为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2006),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2007)。
余少华,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部院士,研究方向为6G光子学,包括1.项目(面向6G的新型光纤、光器件、光设备、新系统、新架构等);2.平台(信息光电子研发中心(筹));3.超级光网络工程(研究面向6G的P比特级网络带宽、P比特级业务调度、T比特级大容量业务传送工程示范等);4.研发(如硅光、III-V和石墨烯等材料的芯片);5.前沿探索(面向6G的超高...
王启明,光电子学家。福建晋江人。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参与筹建中国半导体测试基地,建立了一系列材料测试系统。1963年开始致力于半导体光电子学研究,在中国首先研制成连续激射的室温半导体激光器,先后使短波长和长波长激光器寿命突破10万小时,达到实用水平。发现了双异质结构激光器中出现反常自脉动、正向负阻开关和记忆开关等现象,提出了双光丝Q开关机制,界面态载...
王之江院士,物理学家。江苏常州人。1952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物理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在光学设计方面,发展了象差理论和象质评价理论,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完成了大批光学系统设计(如照相物镜系统、平面光栅单色仪、长工作距反射显微镜、非球面特大视场目镜、105#大型电影经纬仪物镜等);在激光科学技术方面,领导研制成中国第一台激光器,并在技术和原理上有所创新。70年代领导完成了高能量...
王育竹院士,量子光学专家。河北正定人。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60年苏联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电磁场与原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是我国原子频标开拓者之一。
干福熹院士,光学材料、非晶态物理学家。浙江杭州人。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60年2月获苏联科学院硅酸盐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光学玻璃试制基地。建立了我国耐辐射光学玻璃系列;研究光学玻璃的成分和性质的关系,发展新品种。
吴以成,男,1946年出生,196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1986年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81-1999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2000年到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许祖彦,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1963-2007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1991-1994年:美国西北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学者。2008年: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现任任中国科学院功能晶体与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973计划顾问,国家863计划专家委员会顾问,国家重大专项专家组顾问。
薛鸣球,男,1930年10生。江苏宜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在长春光机所、西安光机所工作,曾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席等职。1999年9月任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负责筹建苏州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是我国仪器光学和光学设计的代表人物。设计了我国第一台跟踪电视变焦距系统,负责研制我国第一台高倍率大口径远距望远镜和第一颗遥感卫星用相机光学系统。是我国神舟五号高...
潘君骅,男,1930年10月生,江苏常州人,中共党员。1952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普尔科沃天文台副博士学位,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苏州大学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潘院士50年代后期提出大望远镜二次凸面副镜新的检验方法,并实际应用于苏联6米望远 镜和我国60厘米望 远镜及2.16米望远镜的副镜检验;60年代至70年代,在研制我国大型靶场光学设备的过程中建立了一套...
侯洵院士          2008/1/7
学术委员会主任:侯 洵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光电子学和瞬态光学专家。现任国际高速摄影与光子学会议国际顾问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物理学会理事长、光子学报主编、中国光学快报编委等职。我国高时间分辨诊断技术与光电子学专家,先后作为主要参加者,学术带头人和组织领导人研制成从X射线至可见光乃至红外敏感的9种变象管相机及各种象增强器等,为我国高时间分辨诊断技术与光电子学做出了杰出贡献,使...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