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水产学 >>> 水产学基础学科 水产增殖学 水产养殖学 水产饲料学 水产保护学 捕捞学 水产品藏与加工 水产工程学 水产资源学 水产经济学 水产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知识库 水产学 虾相关记录314条 . 查询时间(0.297 秒)
本文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6个地理种群(微山湖、洪泽湖、太湖、龙感湖、洪湖、珠江)的日本沼虾各3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在筛选出的18个引物中共检测到201个位点,大小在100~2000bp之间。多态位点141个,多态位点比例70.15%;各种群的多态位点数为30~99不等,多态位点比例为21.13%~55.93%。日本沼虾中国不同地理种群的平均遗传杂合度为0.2446,各...
天然虾青素是一种优质、高效、安全的着色剂和天然抗氧化剂,能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和存活率,增加动物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外观色泽。在国外已有几家大公司利用雨生红球藻进行天然虾青素的工业化生产,但中国天然虾青素尚未形成生产规模。虾青素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约为250万美元/吨纯品,每年的全球贸易金额为2亿多美元。目前这个市场仍是卖方市场,预计将会持续至少5至10年。近年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先后开展这方面...
虾菁素是一种非维生素A原的类胡萝卜素,在动物体内不能转换为维生素A,但它有极强的抗氧化性能,很强的抗癌作用,对免疫系统有支持作用,可以抑制胃肠道螺旋菌的感染作用,对抗炎症制剂具有增效作用。虾菁素在动物体内,尤其是水生动物如虾、蟹壳及动物的羽毛中广泛存在。由于虾菁素有鲜艳的红色,并可与肌动蛋白非特异结合,将其加入水产饵料中,可以改善养殖鱼类的皮肤和肌肉色泽,增加鱼类的抗病能力;另外,虾菁素对鱼类的生...
该项目的前期工作,已完成了优良生产藻种的筛选、虾青素积累的生态调控的研究,在室内采用15升光生物反应器、室外采用100升光生物反应器,进行了雨生红球藻的培养和虾青素的积累。从2002年起,立足生产实际,通过对传统的螺旋藻养殖模式进行技术改造,建立了1400升封闭式跑道池培养系统(6m^2),成功地克服了生物污染问题,于2002年12月—2003年2月实现了富含虾青素的雨生红球藻(血球藻)的中试规模...
该项目所开发的“虾康素”是一种对虾专用特效免疫增强剂,其原料是从中草药和天然植物中提取的,包括:玉米黄质、奥地灵芝、浓缩鞣酸、五倍子酸、胱氨酸、核苷酸、柑橘生 物类黄酮、维生素E等。实施表明,该产品具有优异的生物活性,能增强对虾抗病毒感染的能力,预防白斑综合症,提高对虾成活率。使用该产品后,中国对虾的血清溶菌酶活力提高45.38%;血清抗菌活力提高37.01%;血清髓性过氧化物酶活力提高72.48...
 该项目可提供红螯螯虾亲体营养强化的基本模式,生产上营养强化繁殖亲体的技术参数。红螯螯虾亲虾的平均抱卵量为400粒/尾左右(自然亲虾为300粒/尾左右);育苗成活率有常规的50%左右提高至70%左右。提供可应用于生产的红螯螯虾亲虾同步产卵的具体措施,第一个月的同步抱卵率达到50%(自然繁殖为30%左右)、第二个月的同步抱卵率达到90%(自然繁殖为50~60%)。建立生产性大规格苗种培育及当年养成技...
该项目2000-2002年累计繁苗216.3万尾。2002年养成示范面积502亩,亩均产成虾170.9公斤,亩增纯收益8700元,累计示范面积622亩,在本省及全国部分省、市推广,产生圈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项目在二年实施过程中,对红螯螯虾亲虾的培育,提早繁殖及养成等项技术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红螯螯虾养殖操作规程,有较高实用价值。该项目的当年养成及大面积高产研究有所创新。
该项成果对红螯螯虾的原种引进、亲虾培育、人工繁育、胚胎发育、饵料、人工育苗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外部形态观察,结合组织切片,系统研究了红螯螯虾胚胎发育的全过程。研究中对胚胎发育外部形态结构、卵裂方式、原肠发生和内部各组织器官的发生,及刚孵出幼体的特征作了全面阐述,并提出了适合区域地理气候特点的红螯螯虾室内人工育苗技术要点和规程。确定了胚胎发育的适温范围为24℃-30℃、最适水温为28℃-30℃,...
该项目对红螯螯虾的原种引进、亲虾培育、人工繁育、胚胎发育、开口饵料、人工育苗等诸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通过外部形态观察,结合组织切片,首次系统的研究了红螯螯虾胚胎发育的全过程。对胚胎发育外部形态结构、卵裂方式、原肠发生和内部各组织器官的发生,及刚孵出幼体的特征作了全面阐述,并提出了适合我省地理气候特点的红螯螯虾室内人工育苗技术要点和规程。确定了胚胎发育的适温范围为24-30℃、最适水温为28...
该项目针对该虾引进我国后在养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对红螯螯虾的生物学特性、水体理化因子对红螯螯虾的影响、红螯螯虾对主要理化因子的适应范围、对常用药物的耐受性、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池塘养殖技术、营养及人工配合饵料、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等进行了系统且较深入的研究。表明红螯螯虾是一种高营养的优质水产品;雌虾年抱卵率可超过100%,孵化率和虾苗成活率分别达90%和80%以上,池塘养殖亩产量达150kg以上...
 该课题针对红螯螯虾养殖过程中苗种培育较困难的问题,对该虾的繁殖生物学、性腺发育、胚胎发育、人工诱导同步产卵、各种理化因子对红螯螯虾的影响、虾苗对主要理化因子的适应范围、对常用药物的耐受性、人工繁殖技术和苗种培育技术、食性和配合饵料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表明红螯螯虾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雌性亲虾年抱卵率可超过100%,孵化率90%以上,虾苗成活率80%以上,研制的适合于育苗和养成虾的人工配合饵料系数为...
本课题着力在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onatus)亲体培养、胚胎发育、幼体培育三个育苗生产环节中,强化亲体营养,提高产卵量,优化幼体培育的理化因子、降低胚胎的死亡率,提高孵化率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另外针对人工育苗的成活率低且波动、不稳定的问题。一方面要注重亲体自身的营养需求以提高产卵量,另一方面要探讨卵内营养物质的积累及均衡与胚胎发育的关系。总结出上海地区人工培育红螯螯虾最佳模...
该研究项目就是要引进美国SPF健康对虾原种亲本及培育技术,结合当地条件,从育苗、养成到亲虾培育全程严格控制,培育和原种质量相近的SPF健康白对虾亲种,为厦门地区的育苗、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源头保障。
开展了南美白对虾虾苗淡化与成虾养殖技术研究。采用自配盐水,根据虾苗的生长情况及虾体的适应能力逐渐淡化,经过18天的淡化,使池水盐度降到0.2‰,虾苗由平均0.4cm长到平均体长1.6cm,虾苗成活率86%,达到了国内较好的水平。采用国内最先进的配方软件技术,设计出既有环保、又有养殖高效等特性的南美白对虾饲料配方,该饲料以面粉、进口干鱼粉、啤酒酵母、豆粕、南美白对虾饲料专用预混料等配制而成。经过淡化...
该成果引进原生活于海水的南美白对虾在我市的淡水池塘中进行养殖试验。主要技术要点:池塘清整消毒是关键,对水质培养、虾的发病机率、成活率具有重要影响;虾苗淡化技术,虾苗的淡化速度和淡水池塘的水质调节决定着虾的成活率。该项目的实施措施科学先进,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在莱芜首次试养成功,为调整养殖结构发展名优渔业提供一优良品种。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