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总论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地质学 水文学 海洋科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理学 PNAS相关记录21条 . 查询时间(0.234 秒)
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NER)是DNA损伤修复重要组成,包含全基因组核苷酸切除修复和转录偶联核苷酸切除修复两个亚通路。NER是细胞为避免基因组受损和突变而高频率发生的一种应对机制。果蝇研究的优势是可以利用X射线、紫外辐射和化学诱变剂获得大量突变体。然而,对于这些DNA损伤物修复机制的研究还有很多未知,特别是对果蝇核苷酸切除修复方式一直存在误解:人们...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多系统疾病,IL-23/IL-17轴是其主要的驱动因素。除了Th17细胞之外,γδ T细胞是IL-17的另一重要来源。Vγ9Vδ2 T细胞是人外周血中主要的γδ T细胞类型,它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呈现过度活化状态,但是其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明确。
γδT细胞是一类主要存在于在粘膜组织中的T细胞亚群,在免疫监测、组织稳态及感染免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尽管γδT细胞和αβT细胞都起源于共同的胸腺T祖细胞,但有关γδT细胞发育和分化的调节机制仍知之甚少。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 m6A)RNA修饰是存在于真核生物mRNA表观遗传修饰中的最普遍化学修饰之一,广泛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李华兵研...
深地环境生活着地球上绝大多数的原核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这些微生物广泛存在于岩石的孔隙与裂缝当中,从矿物中获取营养、从水岩反应中获取能量,无需氧气和阳光。它们物种多样、功能丰富、生长速率极其缓慢。在地球形成的早期,恶劣的地表环境(高温、强紫外线等)无法孕育任何生命,相对温和的深地环境却可以支持微生物的生存繁衍。因此,对地球深地生命的探索不仅有助于揭示地球早期生命的起源、进化,而且对外星生命的...
近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生物信息学系李婷婷研究组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丕龙研究组在PNAS杂志上在线发表文章Screening Membraneless Organelle Participants with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that Integrate Multimodal Features,开发了相分离蛋白预测工具PhaSePred(http://pred...
自~50 Ma以来印度与欧亚的陆-陆碰撞和持续汇聚,造就了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脉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这里是研究陆-陆碰撞绝佳的天然实验室。在陆-陆碰撞中,印度岩石圈在青藏高原下方是如何俯冲的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两种典型的模型有两种:第一种是印度岩石圈地幔以平板俯冲方式直接底垫在青藏高原地壳之下(McKenzie et al., 2019);第二种是印度岩石圈板片在欧亚陆-陆碰撞边界向高原下方...
衰老是如何进化出来的?George C. Williams 于 1957 年提出拮抗多效理论(antagonistic pleiotropic)作为衰老的进化解释。
火星沉积有机碳的碳同位素组成可以示踪其本地有机物的潜在来源,揭示火星碳循环过程。火星科学实验室(MSL)——“好奇号”火星车在过去9年间(2012年8月—2021年7月),对Gale陨石坑附近河湖相沉积系统开展了长期探测,共采集和分析了30余个钻孔样品,这些样品均取自Gale陨石坑数百米地层中不同的岩性单元(图1),代表了该区域复杂的演化历史,为碳同位素研究提供了绝佳机会。
气候变暖正在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会否导致其达到最优阈值,发生显著变化?青藏高原和南北极是全球气候变暖最为敏感的地区,是解析这一问题的典型实验区。灌木是已知分布范围最高、界限最北的木本植物,灌木种群的更新可为了解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性提供关键指标。
地球的充氧历史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大气氧含量经历了元古宙早期(大氧化事件,2.45-2.2 Ga)和晚期(新元古代氧化事件,0.63-0.54 Ga)两个阶段的提升才接近现今氧水平(PAL)。早期生命在此过程中完成了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再到动物的进阶演变。长期以来,地球表生环境与生命演化之间的内在因果联系一直成为科学家研究的热点与焦点问题。
大陆地壳的浮现(即大陆地壳抬升至海平面之上)对地球大气圈-水圈的化学性质和气候的长期变化造成剧烈影响。大量证据表明,大陆地壳在2.5 Ga之前就已经抬升至海平面之上 (Bindeman et al., 2018; Kump and Barley, 2007),如克拉通盖层广泛发育有2.7 Ga之前的古土壤和陆相沉积物,沉积物中的碎屑锆石从2.8 Ga开始呈现更为多样的年龄组成。此外,一般认为太古宙...
远离板块边界的人类工业活动导致的诱发地震已经成为了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全球性问题。过去的主流观点认为与水力压裂和注水行为相关的诱发地震的机理为潜在活动断层内部孔隙压力的升高导致的断层抗剪强度的降低(Guglielmi et al., 2015; Rubinstein and Mahani, 2015; Weingarten et al., 2015),比如美国中部大陆的诱发地震活动,但这种机制不适用...
2021年12月6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徐建青/张晓燕团队与第二军医大学赵平教授团队联合在PNA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Nonmuscle myosin heavy chain IIA facilitates SARS-CoV-2 infection in human pulmonary cells 的文章。文章发现人非肌肉肌球蛋白重链IIA (MYH9)是SARS-CoV-2感染人肺细胞的辅助受...
摘要:如果太古宙时期海水氧同位素的组成与现在相近,那么根据古沉积物较低的18O/16O的比值(δ18O),可以推断当时海洋温度可达70℃,这与地球早期气候并不寒冷、有液态水存在相吻合。但是,由于新生太阳辐射强度较低(约为现在的70%),地球本应较现今地球寒冷得多、不应存在液态水(图1),这就是1972年由天文学家Carl Sagan和George Mullen提出、但迄今悬而未决的“黯淡太阳悖论”...
地球内部变化过程对了解地球演化历史至关重要。但由于地球深部物质保存困难,对早期(3亿年前)板块俯冲模式、地幔柱出现以及大型低剪切波速区稳定性等地球内部过程的认识缺乏约束。而古地磁记录特别是古地磁强度,可作为反映地球发电机启动、地球内核形成等早期地球深部过程的关键指标。显生宙存在数千万年不发生磁极倒转的超静磁期,这一过程被认为与地球深部的变化有关。目前古地磁结果显示地质时期可能存在三个超静磁期,分别...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