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态学 土壤物理学 土壤化学 土壤地理学 土壤生物学 土壤耕作学 土壤改良学 土壤肥料学 土壤分类学 土壤调查与评价 土壤学其他学科 农业资源利用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土壤学相关记录1749条 . 查询时间(0.515 秒)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微生物群落及其残体积累对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和稳定至关重要。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第二大因素,其矿物组成及风化能力可以通过土壤性质影响其发育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和功能多样性。然而,不同母质背景下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关系、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的构建机制及其对有机碳固存的影响仍不明确。探究不同母质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对土壤性质和植被输入的响应,及其对有机碳固存的影响机制,对气候变化背景下...
氮沉降是陆地生态系统中营养的重要来源,在保持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和调节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燃烧、氮肥生产和使用及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等人类活动造成了活性氮排放激增,导致氮沉降增加和生态系统的退化。自2010年以来,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来削减大气氮沉降前体物的排放,但大气氮沉降是否相应地减少仍需长期监测。
农田长期过量施用氮肥造成土壤剖面中硝酸盐累积风险增加。包气带既是硝酸盐淋失的通道,也是硝酸盐消减和转化的场所。包气带中的反硝化微生物可以将硝酸盐还原为气态氮,从土壤中排放出去。因此,强化包气带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有助于减少硝酸盐淋失,是缓解包气带硝酸盐累积的重要途径。
农业生产中化学氮肥的施用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但长期过量的氮肥施用将导致大量肥料氮通过不同途径发生气态和淋溶损失,造成环境和地下水氮素污染问题。研究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结合秸秆覆盖还田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可有效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是保障土壤肥力与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矿质氮是氮素各形态损失的共同的源,因此,明确免耕秸秆覆盖措施对农田土壤肥料氮向...
生态系统退化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而退化生态系统通常是温室气体排放源。当前,全球尺度上生态恢复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方向、程度和机制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张克荣团队和张全发团队,收集了全球已有的观测数据,建立了生态恢复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全球数据资料库;发现了生态恢复能有效降低全球增温潜势。研究显示,与对照样地相比,森林、草地和湿地恢复分别降低全球增温潜势327.7%、157.7%和62.0%...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虫害防控与生物安全创新团队揭示了地膜与农药复合残留对棉田土壤微生物和元素循环的影响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危险材料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
正是春耕农资供应高峰季,记者日前向水稻专家、四川农业大学任万军教授了解到,由其带领的团队历时10多年,研发出的水稻无人机专用高效肥已于2023年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24年3月18日,该项专利落地转让,有望大面积服务于今年水稻生产。
放牧作为全球农业用地中占比最高的土地利用方式,其涉及的土地约占全球农业用地总面积的77%。大量研究表明,放牧活动对于土壤碳循环过程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适度放牧能够促进土壤碳积累,但过度放牧会造成土地退化,导致严重的土壤碳损失。《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将过度放牧列为导致旱区土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据估计全球约有2.6亿公顷的土地因过度放牧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然而,放牧活动对全球土壤碳储量的影...
2024年3月14日上午,日本微生物学会理事、鹿儿岛大学农学部副教授池永誠到资环学院化学楼913会议室进行了学术交流。报告由范茂攀院长主持,苏友波副教授翻译,我院师生共30余人参加了学术交流。
2024年3月12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赵旭和颜晓元研究员团队利用15N示踪田间观测方法,首次量化出稻田土壤残留的肥料氮长达17年的去向。相关进展以“Legacy nitrogen fertilizer in a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 flows to crops more than the environment”为题,在线发表于Science Bullet...
研究表明,相比传统耕作(CT),保护性耕作,如免耕加秸秆覆盖(NTS),是土壤保育和粮食安全保障的解决方案之一。然而,有报道称长期免耕处理也会导致土壤结构分层,进而造成根系发育受阻。鉴于侧根是作物水肥吸收的主要部位,侧根对耕作制度的响应研究对于良好根系构建及产量维持与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虽然已有相关报道,但是以往研究存在以下问题,(1)缺少对关键根系性状在整个生长季沿土壤剖面(深达1米)的...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土壤培肥与改良团队揭示优化钾肥和氮肥施用能够减少农业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全面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在追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当下,秸秆还田策略因独特的生态化学特性而备受关注。无机肥料虽然为作物提供关键养分,但引发了土壤碳流失和酸化问题。秸秆还田可调节土壤生态化学平衡,缓解微生物和作物代谢压力,进而促进土壤有机质累积。现有研究多聚焦表层土壤,而对秸秆还田在全球尺度上对土壤深层碳、氮、磷储存及谷物产量上的影响缺乏系统认识。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学任务团队助理研究员吴文佳和研究员王俊基于对我国西沙群岛的调查,发现非洲大蜗牛入侵导致热带珊瑚岛土壤生物多样性季节变异同质化。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与土壤》(Plant and Soil)。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传播和扩散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人工湿地因其低能耗和易于管理的优势在污水处理中被广泛应用,但人工湿地系统中ARGs的迁移问题也逐渐引起关注。尽管土壤-植物系统中ARGs的迁移和扩散已有研究,但ARGs在人工湿地中的迁移扩散特征与土壤-植物系统存在显著差异。这是因为人工湿地系统中ARGs的来源是连续的,且其水分蒸发程度较高,导致ARGs扩散至大气中的趋势可能更为明显。...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