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园艺学 >>> 食用菌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库 食用菌相关记录802条 . 查询时间(2.579 秒)
采用 5 种不同光质光源,分别对真姬菇(Hypsizygus marmoreus)的菌丝、原基和子实体进行照射,检测菌丝生长速度、原基形成数量、子实体菌柄长度、菌柄直径、菌盖直径以及产量等。结果显示:真姬菇菌丝在黑暗和红光下生长较快,在红绿蓝复合光下生长最慢;在蓝光下形成的原基数量最多,而在红光下原基数量最少;子实体阶段,黑暗下菌柄的长度及直径最大,绿光下菌柄长度及直径最小;而在蓝光和红绿蓝复合光...
通过分析灵芝生长过程中培养料中碳素转化和子实体CO2的排放,来揭示灵芝生长过程中碳素的利用规律。结果表明:灵芝生长过程中碳的利用率为48.3%,其中12.5%的碳转化到了子实体中,35.8%的碳以CO2形式排放;CO2的排放量共出现3次高峰,分别在菌丝长满菌袋、子实体原基出现和子实体成熟阶段,在原基形成时达到最高峰;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主要在菌丝满袋到原基形成阶段,而木质素降解主要在子实体生长阶段...
观察邻苯二甲醛与苯扎溴铵协同杀菌作用,以提高邻苯二甲醛杀灭效果。方法 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方法,对邻苯二甲醛与苯扎溴铵协同杀菌效果进行观察。
草菇又叫广东菇,中国蘑菇,是广东省乃至我国最具特色的食用菌之一。广东省是全国最大的草菇产区,总产量占全国40%以上。最先在国内实现室内周年栽培,大大提高了种植指数和菇房利用率,一直沿用至今,也被全国多个省份模仿应用。但传统的栽培模式存在原材料(废棉渣)短缺、成本高、处理过程用水、排水多、效率低;燃煤加温消毒粉尘废气多;菌种退化、产量低等困扰草菇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本项目系统开展草菇原材料及其处理方...
双孢蘑菇培养料隧道发酵技术是将培养料按照配方要求精准配料,通过预湿、混料环节进入一次发酵隧道,在75~80 ℃ 条件下完成微生物发酵及焦糖化反应,然后转入二次发酵隧道,在58~60 ℃ 条件下进行巴氏杀菌杀虫,45~50 ℃ 条件下进行控温发酵,生产出的培养料理化性状稳定,利于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实践证明,采用工厂化生产的二次发酵料栽培双孢蘑菇,出菇产量可较传统发酵料栽培提高60%~120%。
草菇栽培起源于我国南方,是广东省乃至我国最具特色的食用菌之一。草菇是典型的高温型草腐真菌,盛产于炎热的夏季,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欢迎,因其特殊的生长条件和商品特性使得草菇的产量远远供不应求,广东则是全国最大的草菇生产省份,其总产量占全国70%以上。广东一直是草菇栽培技术创新的发源地,最先在国内实现室内周年栽培,大大提高了种植指数和菇房利用率,一直沿用至今,也被全国多个省份模仿应用。但是草...
草菇纯稻草袋栽新技术通过优化培养基配方、改良菌包制作工艺、优化出菇管理等措施,使草菇产量较传统栽培方法提高50% 以上,目前已在广东河源地区推广应用,年栽培量约100 万袋。
利用光学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担子(basidia)、担孢子(basidiospores)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微观形态特征。担子呈近圆柱体紧密簇状生长,不同发育时期菌褶中不同类型担子的比例并非持续不变,且发育早期(孢子梗形成前)的担子顶部有膜状物(即担子顶膜,Apical Membrance of Basidia,AMB)。担子发育过程中...
《菌物学报》征稿简则     菌物学报  征稿简则       2022/7/23
《菌物学报》(曾用名《真菌学报》、《菌物系统》)1982年创刊,现为月刊,每月22日出版,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报道菌物(真菌、粘菌、卵菌等)学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国际菌物学界信赖的刊物,已被国内外多家权威检索系统收录。
采用电子舌辅助检测技术对2 个玉米品种、3 个不同采收时期的玉米瘤黑粉菌口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玉米瘤黑粉菌主要的味道为甜味、鲜味、酸味和咸味;2 个玉米品种对玉米瘤黑粉菌甜味和鲜味影响不显著,采收时期则对甜味和鲜味影响显著;不同采收时期之间,甜味响应值随着采收时期的延迟呈减小趋势,鲜味响应值随着采收时期的延迟呈增加趋势;玉米瘤黑粉菌最适的采收时期为接菌后17~20 d。电子舌辅助检测技术在玉米瘤...
亚东黑耳(Exidia sp.)是一种尚未实现人工栽培的珍稀食用菌,为发掘和利用其营养价值,在现行国际氨基酸模式谱的基础上,以氨基酸评分(AAS)、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IOM)模式评分、化学评分(CS)、氨基酸比值系数(RC)、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等多个参数为指标,系统地分析了亚东黑耳的氨基酸特征和蛋白质品质。结果表明,亚东黑耳中含有18种常见氨基酸,包括全...
金针菇‘农金 7 号’是以白色品种‘F.0315’与白色品种‘农金 6 号’为亲本,采用双单杂交选育而来,菇形好,菌柄较粗,生物转化率达 99.3%,易管理,适应性广。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室致力于食用菌优良品种保藏、选育、推广及草原蘑菇资源系统研究和保育利用工作。研究室在统计调研内蒙古食用菌产业动态信息的同时,考察、收集、整理、储备内蒙古食用菌资源,根据内蒙古气候条件和地方特色做好食用菌新品种及配套新技术集成及示范推广,做好食用菌病虫害防治及土肥管理及菌渣综合利用等基础性工作;沿着国家食用菌产业前沿性的研究进一步进行内蒙古野生食用菌资源分子鉴定...
灵芝新品种‘攀芝1号’     灵芝  品种       2018/4/3
‘攀芝1号’由采自四川攀枝花市盐边县新九乡的壳斗科树林中1株野生灵芝驯化培育而来,属赤芝(Ganoderma lucidum)。子实体呈肾形,菌盖初期浅黄褐色,成熟时赤褐色,有光泽。菌丝及子实体最适生长温度皆为24 ~ 26 ℃,可采用袋料栽培及段木栽培。田间栽培性状优良,平均生物学转化率段木栽培20%,代料栽培29%。
为探究湖北省侧耳属食用菌常见栽培种的主要营养成分,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12株侧耳属食用菌菌丝中灰分、粗蛋白、粗脂肪和总糖的含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菌丝中洛伐他汀和麦角硫因的含量。结果表明,食用菌菌丝中灰分含量为3.81%~6.65%,粗蛋白含量为11.18%~21.4%,粗脂肪含量为0.65%~3.45%,总糖含量为15.18%~24.70%,洛伐他汀含量为12.94~42.10 μg·g-1...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