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2 共查到大气科学 PNAS相关记录12条 . 查询时间(0.305 秒)
海洋气溶胶是全球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制约气候模型预测准确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海洋大气气溶胶主要通过飞沫(sea spray aerosol, SSA)和新粒子生成(new particle formation, NPF)两种途径产生,后者是海洋排放的活性反应气体通过反应成核(nucleation)和增长(growth)过程产生。O’Dowd等2002年在Nature首次报道了“碘”氧化...
气候变暖正在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会否导致其达到最优阈值,发生显著变化?青藏高原和南北极是全球气候变暖最为敏感的地区,是解析这一问题的典型实验区。灌木是已知分布范围最高、界限最北的木本植物,灌木种群的更新可为了解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性提供关键指标。
近日,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笑非课题组同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Emmanuel Villermaux教授合作在美国科学院院刊 PNAS上发表了题为“Submicron Drops from Flapping Bursting Bubbles” 的论文。文章提出,亚微米海盐气溶胶主要是由微米级气泡膜在破裂时发生抖动拍打而形成的。气泡破裂产生液滴是海盐气溶胶的主要产生方式,分析这种液滴产生机理对我们...
摘要:如果太古宙时期海水氧同位素的组成与现在相近,那么根据古沉积物较低的18O/16O的比值(δ18O),可以推断当时海洋温度可达70℃,这与地球早期气候并不寒冷、有液态水存在相吻合。但是,由于新生太阳辐射强度较低(约为现在的70%),地球本应较现今地球寒冷得多、不应存在液态水(图1),这就是1972年由天文学家Carl Sagan和George Mullen提出、但迄今悬而未决的“黯淡太阳悖论”...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聂绩助理教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阐明了全球变暖下极端降雨响应的区域特征及其机理。该工作以“Dry and moist dynamics shape regional patterns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sensitivity”为题发表在最近一期的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吕永龙研究员团队在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又取得重要进展,其题为“中国能源相关行业碳排放变化驱动力(Drivers of change in China’s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的研究成果于2019年12月23日在国际著名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刊登了我校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刘曙光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Inland Water Bodies in China: Features Discovered in the Long-term Satellite Data(从长期卫星数据中发现的中国内陆水体的新特征)。 研究表明,中国中大型水体(大于1 km2)的总面积和丰度分别比先前的估计高...
2019年10月21日,国际著名期刊《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以“Historical change of El Nino properties sheds light on future change of extreme El Nino”为题,发表了我校大气科学学院王斌教授科研团队对厄尔尼诺事件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一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华盛顿邮报》、美联社、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E...
1984至2017年全球干旱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人民币1155亿元人民币,约占气象灾害总损失的13%。2008至2017的10年间,全球干旱年均损失显著增加,达到了1666亿元,是多年平均值的1.4倍。1984至2017年,中国干旱灾害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也超过444亿元,约占气象灾害总损失的20%。近10年,干旱损失增加到了686亿元,是多年平均的1.5倍。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未来全球和中国将可能...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人类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所导致的CO2等温室气体排放被认为是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因此,节能减排不仅是治理环境污染的需要,也是应对全球变暖的重要举措。陆地生态系统通过植被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大量CO2,被认为是最经济可行和环境友好的减缓大气CO2浓度升高的途径。因此,如何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
随着化石燃料使用量的增加,全球温度不断上升。科学家认为,通过减少日照量能够给地球带来冷却效应。所谓的“遮阳伞”计划(sunshade scheme)能够达到这一目的,即通过控制照射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来减轻气候变化。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相比其它物种而言,人们更多地是担忧北极熊和企鹅的生存状况。然而一份最新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有可能对数量占到全球物种一半以上的热带物种造成更大的灾难。相关论文2008年5月5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