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大气科学 气候变暖相关记录159条 . 查询时间(0.436 秒)
意大利科学家研究发现,全球气温升高或使地中海绿海龟的筑巢范围扩大。在最坏的气候情景下,它们的筑巢范围或扩大60%以上,从当前区域向西扩张至覆盖北非、意大利、希腊的大部分海岸线。相关研究12月8日发表于《科学报告》。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复合型极端事件及其影响。
全球变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已得到广泛研究,但关于微生物源和植物源碳对气候变暖的具体响应仍缺乏了解。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沙漠研究团队对142篇论文进行meta分析,对986项不同碳源对气候变暖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凡在中国近海演变规律的整合研究方面取得进展。7月18日,相关综述性文章以《气候变暖下的中国近海》(The seas around China in a warming climate)为题,在线发表在《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上。
高山树线是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且多数树线之上有灌丛分布。该生态过渡带上植被生长普遍受低温限制,对气候变暖敏感。已有研究表明,过去100年的升温导致全球多数高山树线向高海拔爬升。除气候因素外,乔、灌木种间关系也是调控树线位置变化的重要因素,种间竞争作用的加剧会抑制高山树线向高海拔爬升。
2021年7月,河南省遭遇了历史罕见极端强降水,引发了严重洪涝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件发生后,已有不少研究对其发生机理做了细致的分析,强调了多尺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的异常强烈的上升运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双台风(“烟花”和“查帕卡”)共同输送的充沛水汽以及当地独特的地形(伏牛山、嵩山等)的重要作用。但是,关于气候变化在此次极端强降水事件中扮演何种角色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2021年7月,河南省遭遇了历史罕见极端强降水,引发了严重洪涝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件发生后,已有不少研究对其发生机理做了细致的分析,强调了多尺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的异常强烈的上升运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双台风(“烟花”和“查帕卡”)共同输送的充沛水汽以及当地独特的地形(伏牛山、嵩山等)的重要作用。但是,关于气候变化在此次极端强降水事件中扮演何种角色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2022年9月6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子刊《iScience》在线刊发了中科院海洋所研究成果“Warming northward shifting southern limits of the iconic temperate seagrass (Zostera marina)”。该研究首次发现了气候变暖致使鳗草地理分布南界北移的现象,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海草床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已有研究报道:随着气候变暖,植物春季展叶时间提前、秋季落叶时间推后,导致生长季延长。与叶物候和生长季相比,开花、结果等繁殖物候期以及整个果实发育期时长(开花到结果)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目前还存在很大未知,特别是木本植物。
气候变暖可对树木的生长产生重要影响,不同树种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但其背后生理机制有待深入研究。落叶松和红松是东北林区两种重要树种,前者为重要的速生造林树种,而后者为地带性植被阔叶红松林中的唯一针叶优势树种。为明确两树种径向生长规律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趋势及其生理机制,我们沿长白山海拔梯度(780,1000和1300m)开展了落叶松和红松的树木年轮气候分析与木质部水力学特征测定。
磷通常是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限制因子,可能调节碳循环对气候变暖的反馈。然而,以往国内外关于增温对生态系统元素循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和氮循环上,且多数集中于高纬度地区,增温实验周期较短,人们对该区域增温背景下磷循环过程的认识仍非常有限。
气候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影响,从而影响区域乃至全球水文循环和碳收支。植物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生物组成部分,在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湿地的主要植物群落可以分为维管和隐花植物两大类。在北半球的中高纬,湿地中的维管植物以灌木和禾草类为主,而隐花植物主要为地衣和苔藓类。气候变化背景下,这些不同类型的湿地植物对增温响应的特征和机理如何,是急需回答的科学问题。
中国新闻网西宁2022年2月18日电 (记者 孙睿)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科院”)相关专家18日向中新社记者表示,该院史培军科研团队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该研究成果显示,观测显示气候变暖将缓减青藏高原地区人口缺氧健康风险。
据预测,在全球尺度上极端低温可能会随着未来气候变暖而减少。然而,升温对高海拔地区冻害事件出现概率的影响更加复杂,且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海拔地区的生长季冻害事件会否出现增加或减少趋势,目前关于相关成因机制研究仍较匮乏。夜间低温和日间强太阳辐射联合导致的低温光抑制效应,生长季早期冻害事件的增加可能会限制林线以上的幼苗生长,导致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林线上升可能会减缓。因此,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
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导致荒漠草原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显著降低,尤其是在温暖的干旱年份。ANPP的降低主要是由气候变暖导致的土壤干旱导致。气候变暖通过削弱植物物种的异步性和改变植物功能型的组分进而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多年生和一年生、C3和C4物种的比例发生改变。研究发现,气候变暖通过降低土壤水分影响植被生产力,并通过削弱群落稳定性限制其功能,进而造成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的转变。植物群落...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