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理论语言学 >>> 普通语言学 比较语言学 语言地理学 社会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 语言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论语言学 地相关记录15条 . 查询时间(1.95 秒)
2023年5月11日16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和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兼职研究员、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副会长项梦冰教授做客第331期“新杏坛”,于知新楼A620室作题为“从方言地理学的角度看平话的地位”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张树铮教授主持,岳立静教授、张燕芬副教授、刘娟副教授出席,吸引了三十余名师生前来聆听。
助词“地”是由词尾“地”演变而来的。助词“地”的演变过程是一种逆语法化过程,是语法化单向性的一个反例。这一过程历经类推、功能扩展、重新分析、功能再扩展等多个阶段。唐宋出现了一些新的描状结构,词尾“然”因用法限制,不能接在这些描状结构之后做词尾;因为类推机制起作用,词尾“地”取代了词尾“然”。宋代,词尾“地”因用法扩大,变得越来越不典型,在重新分析机制的作用下演变为助词。明清,随着描状结构的进一步分...
2017年1月15日,以“‘一带一路’视野下的华语文教学及中国文化传播研究”为主题的的第九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究生论坛”在陕西师范大学开幕。来自于中国台湾、香港和大陆两岸三地华语文教育专家学者同各高校研究生代表140余人共聚西安,探索新时期下华语文教育教学发展及中国文化传播的新特征、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工具,共促华语文教育教学的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发展。
“秦东方言的语言地理学研究” 是把秦东方言的现实状况与语言学的地理分布联系起来,将秦东方言的历史变迁与语言学的地理分布联系起来,探讨秦东方言的现实状况的差异及历史变迁的轨迹。该研究能够促进地域方言学、社会方言学等学科的发展,能够加深人们对现代汉语特点的认识,能为汉语史提供活素材。
本文通过副词“白、白白(地)”的语义解释问题讨论人脑如何植根于概念结构、并在句法结构的制导下来生成语句和识解其意义。首先描写“白、白白(地)”的不同义面及其用法特点,然后讨论“白、白白(地)”的不同意义所共享的概念结构基础。接着,通过众多实例分析,指出“白、白白(地)”的两种意义是通过句法结构的制导来明确的:1)当陈述“白、白白(地)”所修饰的动词性成分的主语没有付出而白得时,把“白、白白(地)”...
2014年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分论坛于2014年11月27日在校友楼会议厅召开。本次论坛由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我校承办。 副校长林如鹏、文学院院长王列耀,中山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林岗为开幕式致辞。文学院副院长程国赋主持开幕式。
围绕方言地理学的核心内容: 方言调查、方言地图设计与绘制、多因素地图综合分析,以方言地图和方言地理信息系统为切入点,回顾我国方言地理学的起源,探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从地理信息科学的视角出发,对我国方言地理学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为信息化背景下方言地理学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指出方言信息化和方言地理信息学是方言地理学未来发展的趋势。
虽然方言消失的速度并不像村落那样迅速,但是地域方言的生存空间已经面临着严重“压缩”。当前研究、记录方言与地理环境变迁关系的进度跟不上方言变化(或者消失)的速度,因此,对方言进行抢救性调查研究的迫切性日渐凸显。
在访谈中,日本方言地理学家岩田礼教授介绍了自己的学术历程、研究成果和主要思想,总结了比利时神父贺登崧( W. A. Grootaers) 的理论在中国受挫的历史原因,最后展望了中国语言地理学的发展前景。他深信,今后汉语方言的研究不可避免地会面对方言地理学的课题,汉语方言地理学的前景令人乐观。
2012年10月25—30日,“当代语言科学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语言科学》创刊十周年庆典”在徐州举行。会议由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和《语言科学》编辑部联合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200余位专家与会。
近日,由山东大学学术研究部、山东省语委办、山东省语言学会、山东省国外语言学会联合主办,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与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协办的首届“两岸四地语言问题名家对话”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科学会堂举行。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弥补了秦代传世文献的不足,在编篡《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时,也将其作为引文材料。限于各种原因,《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还有一些《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未收的副词(或义项),以及两书虽已收,但引例晚于睡简的副词。本文主要是对这两类副词作一些简要的探讨。
第三届两岸三地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小型研讨会于2011年8月12至14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举行。这个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台湾清华大学语言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和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5家单位联合发起,旨在推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两岸三地语言学界在现代汉语句法和语义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首届会议曾于2007年8月在香港城市大学举行,...
“之”和“的(地、得)”的比较研究     比较               2008/11/28
“之”是文言虚词,“的”是现代汉语虚词。不少语法书都认为它们在用法上有某些共同之处。从语音形式看,“之”在上古属章母之部,拟背为[ti(?)]跟“的”的读音[t(?)]正相近。有人据此推断“的”是“之”的后身。关于“之”和“的”是否确有渊源关系的问题,
由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共同参与的第四届两岸四地中文数字化合作论坛,于2007年1月24日至26日在澳门举行。来自两岸四地的50多位语言文字、计算机信息处理专家出席了会议,澳门本地众多政府部门机构领导层的代表和IT界和社团的代表数十人也参加了会议。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