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物理学 海洋化学 海洋地球物理学 海洋气象学 海洋地质学 物理海洋学 海洋生物学 河口、海岸学 海洋调查与监测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海洋科学 北太平洋相关记录16条 . 查询时间(0.133 秒)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组贾凡副研究员与中国海洋大学、澳大利亚、美国相关学者合作,在海洋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Enhanced North Pacific impact on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under greenhouse warming”《温室气体增暖背景下北太平洋对ENSO的影响加强》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
近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研究组在晚第四纪北太平洋中层水演化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对冲绳海槽北部沉积物氧化还原环境演变历史的重建,并结合气候模拟结果,发现了北太平洋中层水的演化或对间冰期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有重要贡献。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杜岩团队,联合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河海大学和复旦大学,探究了在未来全球变暖的低增温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变化。研究成果10月20日由博士研究生鞠汶姗等人发表在Climate Dynamics上。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在全球热盐输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会对太平洋及周边区域的降水、风暴路径、热带气旋强度及生态系统...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修鹏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柴扉合作,利用生物地球化学浮标(BGC-Argo)数据揭示了北太平洋副热带流涡区(NPSG)中尺度涡旋对浮游植物、颗粒物以及溶解氧垂向分布的影响。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袁东亮研究团队在北太平洋次温跃层环流研究中取得“0-1”的突破。团队前期预研究发现了北太平洋存在一支超长、超强的次温跃层海流,命名为“北赤道次表层流(NESC)”,位于5°N附近北赤道逆流之下,贯通整个太平洋海盆向西流动,进入印尼贯穿流源区,是赤道太平洋水团进入印尼海和印度洋的唯一通道。大洋风生环流动力学理论于上世纪40年代建立,主要揭示大洋上层环流由风旋度驱动,并由西边界流闭合...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王卫强团队揭示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中部型厄尔尼诺(El Nino)振幅的调制作用及其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Climate》上。徐康博士为第一作者、王卫强研究员为通讯作者。东部型(EP)和中部型(CP)El Nino是存在于热带太平洋上两种不同类型且相对独立的模态,它们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存在明显不同甚至相反。除了空间形...
2018年10月25日至11月4日,第27届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PICES)年会在日本横滨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为“Toward integrated understanding of ecosystem variability in the North Pacific”,包括20个大会报告(特邀大会主题报告4个,单秀娟副研究员作为其中之一)、11个主题研讨会、8个工作组研讨会、7个委员会会议及其...
中国物理海洋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海洋中尺度涡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对维持西边界流有重要作用。该研究利用高分辨率区域和全球气候耦合模式,以北太平洋黑潮区为案例,阐述了中尺度涡影响西边界流的动力机制,对于进一步模拟和预报中纬度风暴轴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7月28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该研究成果。
2015年3月20日,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以下简称PICES)中国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PICES中国委员会章程》,标志着PICES中国委员会正式成立。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出任该委员会主任并作重要讲话。
以往一直笼统地认为, 中北太平洋深水(约1500~4000 m)富放射成因Nd来自太平洋岛弧的输入, 但对于其输入的路径与方式缺乏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取自于中北太平洋20°N 附近海山17 个不同深度铁锰结壳, 测定了该区结壳表层样的Nd 同位素组成. 结合已发表的海水Nd 同位素数据, 获得了如下新的认识: 北太平洋中层水(NPIW, 300~800 m)在西太平洋边缘所携带的Nd 通过平流带入...
利用SODA资料和ECCO资料计算得到的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环流强度,和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中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Hadley中心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1970-2007年海洋环流强度异常同期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及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洋环流强度变化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存在密切的反相关。环流强度异常可以通过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北位置异常进...
通过对观测资料的分析, 初步探讨了夏季(6~8月平均)亚洲-太平洋涛动(APO)变化和北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异常的关系, 发现APO强弱的年际变化与北太平洋SST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954~2003年间年际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58). 夏季APO偏强(弱)时, 北太平洋SST往往偏高(低). 与APO异常相关联的动力和热力条件佐证了APO和北太平洋SST的同位相变化关系. 当APO处于...
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简称PICES)第十七届年会2008年10月27日9时在辽宁省大连市开幕。来自PICES六个成员国和亚洲、欧洲、大洋洲的非成员国以及国际组织的15个国家和地区的439名科学家参加会议,大会收到论文451篇。本次年会主题是“从对变化中的北太平洋的观测到了解和预测:迈向FUTURE(FUTURE为PICES的10年规划)”。
该项目依据历史观测资料和新的卫星观测资料,结合数值模式的数值实验研究,发现北太平洋和南海在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方面新的自然现象;解释这些现象的形成机制;探讨了不同海域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提出了新的理论。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将有利于气候预测和预报,也将为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本文首先指出北太平洋副热带中部模态水(简称中部模态水)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局地”特 征,其形成海区在(165°E~160°W,38°N~42°N)区间. 海气通量分析表明单纯的外部大气强迫场(太阳短波辐射、净热通量和风应力旋度)不能解释中部模态水形成海区的“局地”性;进一步对上层海洋层结季节变化特征的分析发现秋季(9~10月)在北太平洋中部上层海洋(<75 m)(165°E~160°W,38°N~...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