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数学 生物物理学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生理学 发育生物学 遗传学 放射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 生态学 神经生物学 植物学 昆虫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 病毒学 人类学 生物工程 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生物学 次生林相关记录19条 . 查询时间(0.171 秒)
热带低地雨林作为海南岛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带性植被之一,自然资源及物种多样性极其丰富,它的演替和恢复模式一直受到生态学家的重点关注。海南霸王岭地区分布着保存完好的热带低地雨林原始林,以及经历过不同人为干扰后自然恢复40-60年的天然次生林,是研究热带林群落动态过程和稳定性维持机制的天然实验室。
经受强烈人为或自然扰动后,森林生态系统的次生演替一般经历从草地、灌丛到次生林的自然恢复过程,且受损森林土壤中通常会保留灌木和乔木的种子库或繁殖体。然而,恢复生态学中一个有待探讨的关键问题是:为什么草本、灌木和乔木的幼苗定居是依次出现,而不是在次生演替过程中同时出现?
红松(Pinus koraiensis)是东北地区原始阔叶红松林内的建群树种;由于长期破坏性干扰,导致原始林内的红松基本消失殆尽、阔叶红松林退化形成次生林。因此,促进红松在次生林生态系统内的更新是恢复阔叶红松林的关键。但是,由于大面积次生林周围缺乏红松种源,或者即使存在红松种源(次生林周边有少量的红松人工林),松果采摘等人为干扰也会引起由于种源不足导致的红松天然更新障碍。由于红松球果成熟脱落后,必...
红松(Pinus koraiensis)是东北地区原始阔叶红松林内的建群树种;由于长期破坏性干扰,导致原始林内的红松基本消失殆尽、阔叶红松林退化形成次生林。因此,促进红松在次生林生态系统内的更新是恢复阔叶红松林的关键。但是,由于大面积次生林周围缺乏红松种源,或者即使存在红松种源(次生林周边有少量的红松人工林),松果采摘等人为干扰也会引起由于种源不足导致的红松天然更新障碍。由于红松球果成熟脱落后,必...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罗先真在温达志研究员的指导下,依托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论证及相关问题之“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与潜力研究”课题和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广州市森林碳汇计量与监测研究”项目所建立的样地,开展了地带性原生常绿阔叶林、次生林和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植被和土壤碳氮磷储量、分配及碳周转关键酶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原生林次生林、人工林转变,导致植...
由中国生态学学会主办、南京林业大学承办的第十七届中国生态学大会暨中国生态学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于2018年5月3-6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清原站)和次生林生态与经营组(次生林组)13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酶在土壤有机质分解中起重要作用。为深入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凋落物产量的改变对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 以亚热带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人促更新次生林(米槠人促林)和米槠次生林为研究对象, 设置凋落物加倍(DL)、凋落物去除(NL)和对照(CT) 3种处理, 探讨土壤6种胞外酶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米槠次生林中土壤纤维素水解酶(CBH)、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科学家近期研究发现,原始林比次生林和人工林更加脆弱。有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针对氮沉降全球化的背景,华南植物园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组副研究员鲁显楷、博士生毛庆功、研究员莫江明等人选取中国南方典型的三种森林生态系统:原始(或成熟林)、次生林和人工林,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历史的生态系统土壤缓冲能力对长期氮沉降的响应。
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是云南省重要的经济林木, 但对其生态服务功能尚存在争议。本研究以天然次生林为对照,使用Winkler法对橡胶林枯落物层蚂蚁进行初步研究,探讨橡胶林枯落物层蚂蚁的生态状况。于2012年10月和2013年4月采用Winkler袋法调查了云南省绿春县大黑山乡橡胶林和牛孔乡天然次生林枯落物层蚂蚁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群落结构差异及指示种。结果表明:橡胶林枯落物层蚂蚁...
为了了解北亚热带东部地区天然次生林转变成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 以浙江省富阳市庙山坞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杉木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 对达到成熟林状态的两种林分类型0–60 cm内各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1)天然次生林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质含量均高于杉木人工林, 与人工...
以河北省围场县北沟林场4 hm2固定大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点格局分布、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和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乔木层共有11个种群,其中山杨和白桦占明显优势,为该层的优势种和建群种;在空间分布上,优势种山杨和白桦呈显著聚集分布,且两个种群之间竞争激烈,而作为主要伴生树种的华北落叶松和五角枫虽也呈聚集分布,但在密度和蓄积量上无法与优势种竞...
通过模拟刀耕火种过程,对热带次生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在刀耕火种过程中的 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火烧1周后,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从次生林地的14 类、564头降为7类、164头,并且在群落组成上发生了较大变化。膜翅目在烧后1天成为突出 优势类群,蜱螨目在烧后1周成为唯一的优势类群。而在多样性方面,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类 群数(丰度)、个体数(多度)和DG多样性指数在刀耕火种过程中...
2007年12月—2008年12月,在大别山鹞落坪,对落叶阔叶次生林鸟类的集团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连续取样法采集鸟类取食行为数据,用聚类分析法对繁殖和非繁殖季节鸟类群落进行集团划分,通过无倾向对应分析(DCA)对32种森林鸟类的两个季节资源利用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鸟类群落在非繁殖季节可以分为地面、灌丛、树干(枝)、冠层等4个取食集团,而在繁殖季节还出现空中取食集团;候鸟影响鹞落...
附生地衣是森林附生植物的重要类群之一, 在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以及水分和养分循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者于2005年12月至2006年5月利用树干取样法调查了云南哀牢山徐家坝地区原生山地常绿阔叶林及其次生群落栎类萌生林、滇山杨(Populus bonatii)林和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人工林中525株不同种类和径级树木距地面 0–2.0 m处附生地衣的组成和分...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西双版纳4种不同演替状况热带次生林:中平树(Macavanga denticulate)、崖豆藤(Millettia laptobotrya)、野芭蕉(Musa acuminata)与黄竹(Dendrocalamus membranaceae)林的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类不同演替状况次生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在数量优势类群组成上无较大差异,蜱螨目为...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