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遗传学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作物遗传学 大豆相关记录430条 . 查询时间(0.166 秒)
以含有160个株系的四向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通过188个SSR标记鉴定个体基因型,利用单标记分析方法,分析了2年4点试验获得全生育期表型数据,对该群体的全生育期进行了QTL 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 2013 和 2014 年哈尔滨、克山3个环境下定位了控制大豆全生育期的14个QTL,分别定位在大豆 20 个连锁群中的A2、B2、C1、C2、D1b、E、F、G、K、L、N共11个连锁群上,遗传率为...
蔓生性(vining growth habit,VGH)是野生大豆茎的生长习性,对其遗传规律的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大豆株型及驯化特点。以南农86-4×PI342618B种间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NP的亲本和 286个家系为材料,利用含226个标记的遗传图谱,采用WinQTLCart 2-5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对2013和2014年开花期(R1)和成熟期(R8)蔓生性数据进行了QTL定位分析...
CONSTANS (CO) 在很多植物的光周期反应机制中具有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尚未有关于CO在大豆开花期调控途径的功能研究。为了填补这项空白,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人员克隆了大豆中的与拟南芥CO基因同源的两个基因——GmCOL1a 和GmCOL1b,并研究长日照条件下,GmCOL1a 和GmCOL1b 对大豆光周期的影响。课题组的前期研究结果表明,长日照条件下,大豆开花期主要受...
为建立一个大豆子叶节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用于大豆基因工程育种,以超高产大豆品种为材料,子叶节为外植体进行了遗传转化,研究了农杆菌侵染的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共培养基中乙酰丁香酮浓度及共培养时间等影响农杆菌转化的因素。结果表明:适宜转化的侵染和共培养条件为侵染菌液浓度OD600=0.5,侵染时间30 min,共培养基含有乙酰丁香酮浓度200 μmol.L-1,共培养时间为3~4 d。并以此条件对不同基因型...
种子的大小是决定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过去90年的世界大豆育种实践中,通过增加种子的大小提高大豆产量机理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功能基因组学学科组的研究人员通过多年的努力,克隆了控制种子大小的GmCYP78A72基因,过量表达该基因可以使大豆的种子增加10%以上。该研究为进一步阐明大豆种子大小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该基因不仅可以被广泛地用于增加大豆不同品种的种...
利用农杆菌菌株EHA105,对17个栽培大豆品种的大豆子叶节进行了侵染,从大豆基因型、氯气灭菌时间、外植体状态、菌株活力、侵染浓度、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等方面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氯气灭菌14~18 h,可在不影响大豆种子活力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暗处理1 d的外植体活力高于光照处理5~7 d的外植体;菌液浓度(OD600nm)在0.8~1.0且侵染浓度(OD600nm)为0.6~0.8时GU...
通过生物学纯化与血清学鉴定(ELISA)得到5个大豆花叶病毒(SMV)分离物,利用RT-PCR法扩增其CP、HC-Pro、P1和P3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结果表明:5个分离物P1基因全长均为927个核苷酸,编码产生309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5个分离物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8.0%~99.9%,由此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6.1%~100.0%。此外,5个分离物4个SMV基因CP、HC-Pro、...
以华东地区4个主栽菜用大豆品种(交大05-133、交大02-89、沪宁96-10、青酥二号)的胚尖为起始外植体,研究消毒方法、预培养天数、6-BA浓度和培养基组合等对不定芽的诱导和伸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用0.1% HgCl2消毒10 min后配合5%的NaClO消毒5 min,消毒效果最佳,胚尖活力好,且适用于各个品种;预培养时间为2 d,6-BA浓度为3.0 mg·L-1,有利于菜用大豆不定芽的...
选用内切酶SacⅠ和MluⅠ切割目标基因和载体,构建了携带-bar-基因的重组载体pBA002-GmAOC3,选用2个大豆品种(Jack和南农88-1)和2种外植体(子叶节和整个子叶节),研究大豆品种和外植体对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子叶节转化-GmAOC3-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植体为整个子叶节的大豆品种Jack的出芽率和转化率最高,分别为79.5%和2.27%。经QuickStix PAT/bar-...
在分析ms1轮回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群体内材料分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定向选择对群体遗传基础的影响。从ms1轮回群体中随机抽取216份材料为原始群体,利用38个均匀分布于大豆全基因组的SSR标记,检测原始群体等位变异数目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并分别根据成熟期、株高和百粒重对群体定向选择形成6个不同类型的定向选择群体,比较选择前后群体遗传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在原始群体中,共检测出216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
大豆是敏感的短日照作物。东北是我国大豆主产区,适应于高纬度地区种植的大豆栽培种必须具有对光周期不敏感性,否则在早霜来临前大豆不能正常成熟造成减产甚至绝产。
对东北三省15个小区3 069份大豆种质资源的11个主要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野生大豆资源的多样性指数在0.580~0.952;吉林省野生大豆资源的多样性指数在0.757~0.865;辽宁省野生大豆资源的多样性指数在0.666~0.922。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集中在黑龙江南部、中部及辽宁辽中地区;而黑龙江极早熟地区的多样性较贫乏。研究表明松嫩平原东北部、三江平原及辽河平原北部为东...
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作物应用基因组研究团队成功克隆了控制大豆种皮硬实性的主效基因,2015年月22日,学术论文 “The calcineurin-like gene GmHs1-1 controls hard seededness in soybean”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影响因子33.463)在线发表。该研究由普渡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伊利诺伊...
GmHAP3-17基因是一个与AtHAP3-1同源的转录因子,本研究利用超表达GmHAP3-17大豆,在模拟干旱条件下以及田间干旱试验下进行了转基因大豆的抗旱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大棚盆栽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转基因大豆H16、H18、H26比野生型大豆WT根系发达,主根长且侧根较多,植株生长状态比对照好,叶片枯萎发生较迟、程度较轻。转基因大豆与野生型相比,MDA含量低,叶片伤害度较轻,叶片含水量较高...
以河北省优良大豆品种冀豆15、五星2号和NF-58的子叶节为受体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遗传转化,探讨了影响农杆菌侵染后子叶节不定芽诱导的因素。结果表明:以萌发6 d、4℃处理24 h的子叶节为外植体,农杆菌侵染后经超声波处理30 s、共培养基中添加20 mg?L-1硝酸银,能够提高子叶节丛生芽诱导率,转化植株经草铵膦筛选以及PCR检测,T0代转化率达0.97%。利用该体系对大豆品种五星2号进行...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