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
搜索结果: 1-7 共查到大气物理学 大气颗粒物相关记录7条 . 查询时间(0.127 秒)
城乡居民约80-9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作为学生,我们每天也至少有8小时的时间在办公室中度过。因此,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与我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为深入了解典型的学生办公环境中细颗粒物的演变规律,LAPC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飞行时间颗粒物化学组分在线监测仪(ToF-ACSM)对大气物理研究所铁塔分部一处学生办公室内的PM2.5浓度及化学组成进行了为时一个月的实时在线测量,分析了室内有机气溶胶的来源...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空气质量逐步改善,但大气颗粒物浓度仍明显高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值。成核过程(气相前体物经相变形成纳米团簇)是颗粒物形成的关键过程之一,但是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环境学院博士生夏德铭等人通过量子化学和动力学计算手段,首次发现大气中的氨气可与碘化物通过一系列的成核反应,快速地形成纳米级颗粒物。由于我国沿海地区氨气和碘化物的浓度较高,这一机制的揭示,对于我国沿海地区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控制具...
2019年9月22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傅平青研究员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同位素技术的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方法研究与应用”项目中期检查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邀请了天津大学刘丛强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龚山陵研究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徐志方研究员、英国伯明翰大学时宗波教授、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自发研究员等专家与会把关。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陈胜处长、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王磊处长、...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琳团队首次发现并证实了我国典型城市——上海的大气中硫酸—二甲胺—水三元成核现象,从而揭示了大气新粒子形成的化学机制,为我国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该成果于7月20日发表于《科学》杂志。
李想,教授/博导,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08.07––2009.09 博士后 加拿大 University of Waterloo,2006.08––2011.09 讲师 复旦大学 环境与科学工程系,2003.09––2006.07 博士 南京大学 环境学院研究方向:环境有机分析,大气VOC/SVOC研究,有机气溶胶粒径分布,大气有机污染暴露与健康。
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期间,北京及周边地区实施了严厉的污染源排放控制措施,如关停工厂和发电厂、停止建筑施工、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等,从而保证了APEC期间良好的空气质量。
2013年10月28日,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该校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课题组在大气颗粒物污染与健康研究领域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环境与健康展望》杂志。论文第一作者孟夏介绍说,近年来我国多地发生严重雾霾天气,其中最受关注的大气颗粒污染物是PM2.5,但粒径更小颗粒物的健康危害如何,目前尚无定论。课题组因此在我国某城市测量了0.25~10微米(即PM0.25~PM10)范围内23组不同粒径的颗粒物数量...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