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地球物理学 地壳相关记录388条 . 查询时间(0.699 秒)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马林、研究员王强与英国卡迪夫大学学者合作,选择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岩基作为研究对象。冈底斯岩基主要由中-新生代花岗岩构成,东西长达1500公里,是世界上最大花岗岩基之一。由于其中-新生代的形成年龄和相似亏损地幔的放射性同位素特征,一直被认为代表了中生代以来显著的地壳生长。然而,冈底斯泥盆-石炭双峰式岩浆岩的岩石成因研究指示基性岩和酸性岩分别来自亏损地幔和成熟...
大陆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科学研究中广泛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之一。大陆地壳总体上具有安山质到英安质地球化学成分特征,与洋内弧中大洋俯冲作用形成的岩浆岩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如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高场强元素),众多学者认为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洋内弧环境下的大洋俯冲作用相关。但是,洋内弧中来源于地幔的岩浆岩为玄武质,而非安山岩和英安岩。这种显著差异被称为“地壳成分悖论”(crust composi...
为准确把握国际学术前沿,进一步凝练项目的科学目标和关键科学问题,由我校承担的111计划“岩浆成因和大陆地壳形成”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召开。万力副校长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Roberta L. Rudnick院士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词。大陆上地壳是花岗闪长质的,下地壳是偏镁铁质的,因此平均大陆地壳成分是安山质到英安质的,这是地球有别于太阳系其它行星的独特特征。理解大陆地壳的形成过程是重建地球形...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周贝贝和导师、副研究员梁晓峰及其他合作者利用二维宽频带地震台网(SANDWICH)所记录的两年连续地震波形数据,结合附近10个中国地震台网固定台站(CNSN)在相同时间内记录的地震波形数据,加入INDEPTH-III项目记录的人工地震走时数据,在研究区开展了三维近震速度成像研究。在获得研究区三维速度结构的基础上,利用SANDWICH台网记录...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专利清单。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15-18年EI收录论文。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15-18年SCI收录论文。
地壳密度是表征其物质组成以及结构特征的一个基本参数,是深入理解构造演化、地球动力学等问题的重要基础.本文利用最新发布的布格重力异常数据,以现有的三维S波速度模型、地表热流以及岩石学数据作为约束条件,采用引入深度加权函数的三维重力反演算法,获取了南极大陆三维精细密度结构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南极大陆地壳尺度范围内密度异常在-0.25~0.20 g·cm-3之间.大致以南极横断山脉为界,受中生代与新生代...
河北2015地壳速度模型是根据河北省2009—2014年数字化震相资料以及河北省地质情况建立的区域地壳双层速度模型(简称2015模型)。为提高地震速报及编目质量,在ISDP和MSDP软件中应用2015模型、华南模型、华北模型,并通过单纯型、hyposat、盖格法对2009—2016年90条较显著地震进行定位分析。从定位残差、震中偏差、震级偏差3方面分析对比各模型,结果表明,2015模型与其他2个模...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大陆岩石圈演化动力学学科组博士研究生王旭与导师陈凌等人基于密集流动地震台阵(图1)的远震波形记录,应用P波接收函数(P-RF)方法对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地壳结构与性质展开了研究。结果显示:块体构造边界处莫霍面存在明显跳变,指示了块体间的深部接触关系和边界形态;四川盆地至龙门山地区地壳相对较薄,波速比从高到低变化强烈,四川盆地地壳组分总体偏镁铁质...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2011-2014年期间的流动重力与GPS观测资料和1970-2011年水准观测获得的垂直运动背景场资料,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和区内发生的强震事件,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地壳三维形变与区域构造环境和强震活动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了区域重力场变化与区域三维地壳运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机理。结果表明:1)测区内重力场变化与GPS观测反映的水平运动和水准观测反映的垂直运动在空间...
Lg波的QLg值是描述区域地壳结构及介质衰减特性的重要参数之一,QLg层析成像被广泛应用于地壳衰减结构横向不均匀性的研究中.但是,对QLg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均匀性的研究较少.当发现一个地区发生QLg值低时,我们希望进一步了解这种介质衰减深度.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合成地震图的方法,通过分析不同震源深度和介质模型计算QLg,判断Lg波发生主要衰减的深度.研究结果显示:(1)当震源深度浅时,上地壳介质衰减对于...
现今地壳变形数据显示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缩短速率低于3 mm·a-1,如此小的地壳缩短速率与龙门山断裂带附近的长期地质造山(平均高程约4.5 km)形成强烈对比.我们构建并使用了一个二维平面应变黏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来模拟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循环位移变化,从而探讨了短期变形与长期变形之间的关系.模型模拟了地震循环的各个阶段(震间加载期、同震瞬间和震后黏性松弛调整期)以及多个地震循环(万年尺度)的地表变...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5年4月15日15时39分,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39.8°N,106.3°E)发生MS5.8地震,震源深度为10 km.地震发生后多家机构对其开展了研究,本文使用喜马拉雅Ⅱ期布设在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台站观测数据,通过走时反演和波形拟合反演的迭代,获得了该地区地壳一维速度结构,接着利用直达P波观测与理论走时差对震中位置重定位,然后反演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以及震源深...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